文/郗昊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6年發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5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5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39.8萬份。如果按照藥品劑型統計,注射劑占六成以上。本文是藥學專家對相關問題的解讀。
《報告》按年齡分布情況分析提示,2015年65歲以上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比例達21.5%,嚴重報告比例達28.7%。并且,自2009年以來,這兩項比例持續7年上升。
為何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的風險相對較高?中日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楊淑桂指出,一方面老人臟器功能退化,對藥品更加敏感,不良反應發生率也隨之增大;另一方面,老人往往患一種以上的疾病,使用藥物較多,有些還服用一些保健品等,因此更易出現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對此,楊淑桂提醒,老年人用藥時要特別慎重,選擇藥品時要多咨詢醫生或藥師,盡量減少同時合用的藥物,不要擅自加用非處方藥,更不要擅自停用或增減藥物的劑量。
此外,老人如果服用保健品,一定要讓醫生知曉以免出現危險。例如,丹參、當歸、銀杏等中藥是保健品,補品中的“常客”,但如果這些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藥與阿司匹林或華法林等抗凝劑同用,可能造成流血不止。
亂輸液、濫用抗生素,是我國藥品安全領域的頑疾,因此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事件比較嚴重,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視。
輸液時藥品直接進入血管,更易產生不良反應。國家衛生計生委北京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胡欣表示,相比口服藥和肌肉注射,輸液時藥品直接進入血管,沒經過人體天然屏障過濾,藥物毒副作用也會直接作用于臟器,從而更易產生不良反應。老年人器官功能減弱,特別是肝腎功能減退,血管彈性變脆,藥物敏感性升高等。所以,老人輸液更易引起不良反應,并且來得迅速和兇猛。
輸液不是“萬能藥”。生活中,仍然有不少百姓將輸液當成“萬能藥”,主動要求輸液。“譬如一出現嗓子痛、流涕等感冒癥狀,很多人會去醫院打吊瓶,認為這樣好得快。”胡欣說,“實際上,多數的感冒有白限性,輸液不能縮短病程而可能為自己植入‘定時炸彈’。若感冒伴細菌性感染,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菌藥。”
莫把輸液當“補液”。還有一些營養不良或體質虛弱的患者,聽信網上傳言,跑到醫院希望通過輸些葡萄糖來“補一補”改善體質。但是,輸液需要刺破血管并輸入不屬于血管的東西,不僅不能增強體質,反而可能會增大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所以,這類患者應在正規醫院,遵醫囑進行檢查和治療,找出所缺的營養,在專業醫學營養師指導下,進行科學補充,不要迷信“偏方”。
胡欣強調,“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范圍用藥共識,患者不要一有病就想到輸液。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24字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