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浩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成為了一種減壓消遣的生活方式。然而,旅行的舟車勞頓或水土不服等因素,有時會導致身體的不適,使得原本愉快的旅行趣味大減。建議在出發前,準備好一個小藥箱或藥品袋,以應對旅途中出現的各種意外病情。為此,專家為您提供以下常備藥品:
對于容易暈車、暈船的旅行者而言,暈車藥往往是需要常備的一類藥物。常用的暈車藥有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暈海寧)、東莨菪堿、暈車貼等。
暈車藥一般需在旅行者乘坐交通工具前半小時左右服用,以最為常用的茶苯海明為例,每4小時服用1次,1日服用4~6次左右。而對于暈車貼,其凝膠層里含有薄荷等天然植物萃取成分,具有醒腦提神之功,應該在出發前2~4小時左右外貼,且貼于耳垂根部的后凹處,藥效時間持續可達72小時之久。換言之,1天左右的較短行程,一般口服暈車藥即可滿足需求,而對于行程較長的旅途,可能暈車貼就較為方便。
但需要注意的是,暈車藥有可能引起眼部的不良反應,故青光眼的患者在用藥時應格外慎重。
為了緩解旅途中可能發生感冒、發燒,還應帶一些抗感冒退燒藥,如酚麻美敏(泰諾)、布洛芬(芬必得)、對乙酰氨基酚(日夜百服嚀)等。
普通感冒一般是自限性疾病,若癥狀較輕則無需藥物治療,多休息、多喝水、清淡飲食,通常幾天后癥狀會減輕,5~7天可自行康復。但當感冒癥狀較重且影響日常出行時,則需要服藥。對于發熱患者而言,一般退燒藥在發熱至38.5攝氏度以上才可以使用,用藥時間間隔為6小時左右且連續使用3天未有緩解需及時就醫,38.5攝氏度以下多采用物理方式降溫,例如暴露肢體、溫水擦浴、冷毛巾濕敷等。
目前,常用的抗過敏藥物有氯雷他定(開瑞坦)、阿司咪唑(息斯敏)、西替利嗪等,有過敏史的患者應在小藥箱中備好抗過敏藥物。
外出旅行時,最好攜帶2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抗過敏藥物,在服用1種無效時,還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注意抗過敏藥物有引起嗜睡的可能,且在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時應及時就醫治療。
外出旅行過程中,有時可能會因碰撞、跌倒等意外而出現外傷,一些用于外傷治療的藥物也應提前備好。常用的有創口貼、苯扎溴銨、云南白藥等。苯扎溴銨可用于傷口消毒,而云南白藥對因跌打、創傷導致的出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還可以備一些止痛藥,例如散利痛、西樂葆等,以緩解外傷所引起的疼痛。
異地旅行,由于氣候、食物、水土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可預備蒙脫石散(思密達)、黃連素、口服補液鹽(ORS)、整腸生等防止腹瀉;預備多酶片、多潘立酮(嗎丁啉)等用于消化不良;預備顛茄片防止胃腸道痙攣疼痛;預備胃復安防止惡心、嘔吐等。
旅行時,夜間良好的睡眠質量十分重要。為了預防失眠,可以準備一些安眠藥,如氯硝西泮、阿普唑侖、佐匹克隆、唑吡坦等。不過在服用安眠藥時需避免喝酒,以免加重其中樞抑制作用,反而產生危險。若在半夜醒來,最好不要再追加藥物,以免藥量過大而抑制呼吸及中樞。
對于特殊人群而言,除了預備上述藥品外,還需要隨身攜帶相應的藥物。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旅行時,平時常吃的心血管類藥物應帶足,以免斷藥而導致病情的加重;糖尿病患者,還應隨身攜帶一些糖果,以免出現低血糖;哮喘患者,除了預備抗過敏藥物外,還應帶好緩解癥狀的藥物,如沙丁胺醇氣霧劑等。
老年人旅行時,除了上述常備的藥物外,還應攜帶足量的平時常用的治療慢性病的藥物。對于孩童而言,旅行時用藥更應注意藥物的品種、劑量、規格,看看是否適合兒童,例如細菌性腹瀉就不能用氟喹諾酮類藥物,以免影響小兒的關節軟骨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