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潔

肉類營養價值很高,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脂溶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是人體每日所需7大營養素中蛋白質、脂肪的主要來源。而且,肉類中的賴氨酸含量較高,有利于補充植物蛋白中賴氨酸的不足,所以是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不管你吃哪種肉,一個正常、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所需肉類的總量應在100~150克。我們可以把這些分配到一日三餐之中,分1~3次進食。當然,若是具體到每一個人,則可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體質、身形、工作性質和運動量而進行適當調整。如一個身體健康、高大、活動量較大的男性,每日吃150克(3兩)以上也可以,若是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就是吃半斤(250克)也不算過分,如果你身體較胖,甚至患有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那么每天食肉量不要超過100克可能最為適宜。
此外,在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吃肉的標準也可根據每天的活動量和食量定得略高些。如果是大病初愈、身體較瘦的患者,若胃口已開,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有助于身體康復。有些老年人在平時盡量少吃肉或不吃肉是不對的。隨著年齡增加,若缺乏蛋白質則會使免疫力低下、肌肉力量變弱、平衡能力變差。所以,老年人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不但應適量吃肉,還需要吃一些蛋和奶,這對保證健康大有好處。研究表明,完全吃素的習慣對健康極為不利,不但容易導致營養不良、消瘦,還易引發低蛋白血癥和帕金森綜合征等,所以說肉還是應該吃的。
在我國,過去的習慣是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吃得較多,而魚肉、雞肉、兔肉等白肉吃得較少,這種習俗在現代雖有糾正但仍然不夠。
蛋白質按質量可分為五等:一等是牛奶、雞蛋;二等是魚肉、蝦肉;三等是雞肉、鴨肉、兔肉;四等是豬肉、牛肉、羊肉;五等是植物蛋白。也就是說,魚肉、雞肉等白肉中所含蛋白質的質量不但更高,而且其脂肪與膽固醇含量也比較低,魚類所含不飽和脂肪酸還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所以,適當增加白肉的攝入量、減少紅肉的攝入量,不但所攝入的蛋白質更優質,可使人更聰明,而且能降低膽固醇的攝入,減少冠心病、腦卒中的發病率。但是,也并不是不可以吃紅肉,因為吃紅肉能使機體對鐵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增高,可防貧血等疾病找上門。
肥肉和動物內臟高能量、高脂肪,特別是動物內臟,其膽固醇含量尤高,攝入過多易使人發胖,并可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宜少吃或不吃。
淋巴系統是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有害物質易殘留,腺體中有甲狀腺、腎上腺等,也包括淋巴腺,這些部位中可能含有大量激素,攝入后有可能擾亂機體的激素平衡。所以,雞屁股、鴨屁股等含腺體很多的“異香”部位,脂肪組織和淋巴組織都較多的雞皮等,都不推薦食用。不過,筆者認為,如果每次吃得不過量,也不會像網上說的那么可怕。
凡是沒有經過檢疫部門檢疫的肉類,不宜購買食用。特別是病死或被毒死的家畜、野生動物的肉類或感染了寄生蟲(如囊蟲病)的肉類等,絕對不能食用。肉的存放時間也不宜太久,懷疑已經變質、出現哈喇味的肉類最好不吃。鹽腌的臘肉不宜太咸,吃得過咸會使高血壓等病的患病率增加。此外,國家規定的一、二類野生保護動物不能打、不能食,以防觸犯國家法律。
吃肉一定要合理烹調,最好多用蒸、煮、燉,少用煎、炸和暴炒。肉類最好吃熟的,不可半生半熟,否則不但不容易消化,而且也可能給細菌、寄生蟲等有害、有毒物質可趁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