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若琦

50年前,他們認識25天就“閃婚”,之后又兩地分居5年才相聚在一起,現如今老兩口風雨攜手度過了半世紀。今天他倆的退休生活十分幸福美滿,夫妻倆每天一起鍛煉身體、一起讀書看報,被評為市級“書香家庭”,老先生還挑起小區業委會主任的重任,將小區自治得有聲有色。這對七旬恩愛夫妻就是家住江蘇徐州永業城市花園的董玉銘和馮玉美。
董玉銘今年79歲,馮玉美73歲,他們的兩個女兒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兩位老人身體都很健康,記憶力還特別好。
軍人出身的董老先生也很浪漫,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結婚的那天是1968年2月2日,兩個人第一次見面的日子是1968年1月7日,中間只隔了25天,相處的日子只有兩三天。
“我們是經人介紹認識的,那時候她在機械廠工作,我在北京部隊。我親戚是她家鄰居,第一次見面我就感覺她挺老實的,人長得也不錯。見面兩三天后,我就回到部隊辦結婚的各種手續,發函、調查等等非常繁瑣。經領導同意后,我們把婚期訂在了2月2日。”董老先生還清楚地記得,婚禮簡單而又隆重,馮玉美穿著他給定做的桔黃色呢子外套,很漂亮,很多領導和戰友都來參加,團長一句極其巧妙的話讓他一直記憶猶新,“兩匹馬(指‘馮’字)拉著一個玉美人來了”。
婚禮上他們只買了糖和瓜子,婚禮結束后董玉銘又買了一瓶酒和幾個菜,邀請老鄉到招待所喝酒,沒有桌子就用椅子代替,沒有酒杯就找幾個桔子掏出桔子瓣用來盛酒,雖然特別簡陋,但心里覺得非常幸福。
董玉銘是馮玉美的第一個相親對象,那時馮玉美剛22歲,那個年代的姑娘對軍人都很崇拜,相親時她都不敢仔細看董玉銘,只是匆匆瞥了一眼,感覺人很精神,而且能說會道口才很好。
結婚后,馮玉美在北京部隊的招待所住了二十多天,而且這些天董玉銘每天都出去訓練。兩人的“蜜月”結束后,馮玉美回到徐州上班,董玉銘被調到四川的部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分居兩地的生活。
兩個孩子陸續出生,馮玉美越發辛苦,母親只能幫她帶老大。她產后56天就去上班,只能把孩子鎖在宿舍里,喂奶時間再回去照顧。然而這一切,她都沒有告訴丈夫。
董玉銘常常跟親朋說起這事,每次說都要掉眼淚。他說,馮玉美不喜歡訴苦,有一次一位戰友受他之托去看望馮玉美,才知道馮玉美那時上的是“對頭班”,即干12小時休息12小時,一次喂奶的時間只有40分鐘,而她從車間到宿舍來回跑路都要十幾分鐘,每次回到宿舍,根本沒有時間抱著孩子喂,都是換好尿布后匆匆沖一瓶奶粉按到孩子嘴里,四周用毛巾墊著,然后抓起尿布和盆跑步去公共水管洗尿布。
“聽戰友給我描述這一幕,我真是心疼極了,心想著趕緊回來吧。1973年我就轉業回到徐州,從那以后的生活就越來越好了。”董玉銘說,馮玉美將兩個孩子拉扯大吃了很多苦,他一輩子都會感恩。
夫妻倆好不容易團聚了,日常生活也難免磕磕碰碰。馮玉美說董玉銘脾氣暴、愛發火,而且話多。她的個性則相反。但兩人能夠互相包容,董玉銘其實是非常熱情善良有主見的人,家中5個兄弟都聽他的,而馮玉美父親重病住院時,董玉銘連續兩個多月每天夜里都去看護,比兒子做得還要好,這一點她特別感動。
兩個女兒從小到大都很出色,現在一個在高校當老師,一個在房地產公司工作,都是他們的驕傲。
如今老兩口的退休生活,以鍛煉身體和讀書看報為主。董玉銘訂了不少報刊,每天早上鍛煉回來,他就坐在餐桌旁看報紙讀雜志,餐桌上永遠放著一本字典和兩本地圖,還有放大鏡和老花鏡。
董玉銘很喜歡讀書,書櫥里滿滿的都是文學、歷史、哲學類的書籍,讀到精彩的地方就與老伴一起分享,他看過的報紙老伴會接著讀,老伴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他,兩人還經常一起討論。他們的家庭因此獲得徐州市“書香家庭”的稱號。
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到“少年夫妻老來伴”,董玉銘說他前幾天在報上看到一篇《最美的情話》的報道,非常感動。報道中說有一位老太太得了抑郁癥,除了老伴誰都不認識,老伴就一句句耐心地哄她做手術。這篇文章他和馮玉美反反復復地看了好幾遍呢,馮玉美對此也很有感觸,她說夫妻倆越老感情越好,現在孩子都大了,離開家了,只有老伴才能永遠陪在身邊,誰也離不開誰,老董的脾氣也不像以前那么大,即使偶爾發了火,她也就當沒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