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輝
我是一只寄生蟹,被迫“移民”到了中國,一個富人買下了我,把我養在一個大玻璃缸里。我的故鄉在溫哥華,那里氣候溫暖,魚蝦成群,蟹貝肥美,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那里釣蝦釣蟹。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為什么把我們蟹同胞裝進簍子里后,就算不蓋蓋子,我們也爬不出去。
不要看我們總是張牙舞爪、威風凜凜的,好像有多厲害,但一到打架時,就原形畢露了,一個兩個都畏畏縮縮的,很快就敗下陣來,哪里有什么大將風范?我們天天舉著的大鉗子,不過是個擺設而已,沒有任何的殺傷力。秋后的蟹肉新鮮誘人,人們想方設法把我們帶上餐桌,他們食之有味,還食之有理。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人類曾說。不知道當初是哪個人這么大膽,竟把我們的祖先給活生生地煮著吃了,害得我們這些后代天天都提心吊膽的,生怕自己被人捕去,成了盤中美食。幾年前,居然有人拍了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其中有一集專門講述蟹的各種烹飪方法。節目播出后,更掀起了一股捕蟹熱潮——人們從四面八方而來,捕捉了大量的蟹,且捕捉方法層出不窮。一時間各種蟹類都倍受青睞,成為人們享用的美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溫哥華的野生螃蟹,可是感同身受。溫哥華的野生螃蟹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蟹”,一旦被扔進簍子,就驚慌失措,有的蟹豎起身子,把雙足插進簍縫,一步一步向頂端爬去。其他蟹看到有蟹即將“越獄”成功,便做出“損人利己”的舉動:一擁而上,踩著前者往上爬,想要逃走。一個踩一個,互相拖累著,結果誰也逃不了。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個“留學”中國而“身陷囹圄”的蟹同胞告訴我,在山東東營的蟹塘里,每到夜晚,大閘蟹們就傾巢出動,聚集在高達40厘米的圍欄邊角,商討“越獄”計劃,然后以驚人的速度“疊羅漢”,個大的墊底,他們前仆后繼,沖鋒陷陣,一層疊一層,堆到跟圍欄一樣高時,就開始有條不紊地“越獄”。一夜之間,它們幾乎全跑光了。
同是“越獄”,中國蟹類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在此,我很想對我的家鄉同胞進言:通力合作,“眾蟹一心”,其利斷金!只有團結起來,才能逃出重圍,重獲自由。
我離開故鄉已經有十幾年了,不知故鄉現在怎樣了,我非常想念我的兄弟姐妹。若是有機會,我希望還能回到故鄉,把東營蟹“越獄”成功的秘訣告訴我故鄉的伙伴。
江蘇揚州市弘揚中學
(指導老師 何 偉)
小編的話
在想象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自然萬物可以開口說話,人物可以擁有各種特異功能,現實空間、虛擬世界可以任由主人公暢游……當然了,我們在想象的時候可不能毫無依據、毫無邏輯地胡編亂想,而應該依據現實世界,展開合情合理的想象。本欄目的三篇文章,都是以現實為依據展開想象的,最后都深挖出道理來,很值得借鑒哦。你喜歡寫想象作文嗎?快快向小編投稿吧!(文章請發至cxzw2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