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出門旅游,同學們游覽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會發現,咦,這里有個錯別字!這太不應該了,多影響景區形象啊!且慢,你知道這些“錯別字”其實都是有故事的嗎?
天下第一錯字——“避”
之所以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于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說法的錯字——“魚”
康熙寫的錯字不只避暑山莊一處。康熙喜歡到處留寫字,在全國不少著名景區都能看到康熙的御筆,所以,現在人們能看到的康熙錯字還不少。如在著名的景區杭州西湖,就有康熙爺書寫的錯字——“魚”,碑上的繁體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這個錯字最有說法。
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康熙信佛,題字時他想“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于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出現最多的錯字——“明”
皇帝寫錯別字,皇帝陵上也有錯別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細心的游人至少可以發現兩處錯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的明字,寫成了“目”字旁;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墻體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目”字旁。前者是著名書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錯”,后者則是民國初年人所題,至于此人叫甚名已無從查考了,估計也是精通書法者。
這兩個“明”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創作,具有“合法性”,這個“明”字則是非法的,但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明”這個錯字很有來歷,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著名的《洛神賦》貼中,“明”字便寫成了“目”字旁。
“明”是國內景點出現最多的錯字之一。除上面提到的外,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內的“明良千古”,新都寶光寺的“光明世界”匾,濟南市大明湖的門牌上“明”字……
有一種說法是,用“目”代替“日”是一種智慧,代表的是一雙慧眼。如武侯祠的“明良千古”就是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識人、識勢”,所以重“目”,而諸葛亮正是這樣有眼光的人。
最令人叫絕的錯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字。孔府大門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圣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此楹聯是這樣寫:“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字,游人明白后反而連連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