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開始了。軒軒和好朋友琪琪共同參加了這次研學活動。
到達研學所在地時,酒店里的玻璃花房吸引了小朋友們,大家迫不及待地朝花房奔去。
最先到達的琪琪打開玻璃門,沒有著急進去欣賞,而是等小伙伴們都進去了,才輕輕關門跟上隊伍。
軒軒看到了,好奇地問:“琪琪,你不是最喜歡看花了嗎?怎么第一個到也不進去看啊?”琪琪笑著說:“花都在這間房里,晚一點進去也能看到。而且為大家扶門,不會耽誤多少時間。”琪琪的舉動得到了帶隊老師的稱贊。老師還給大家說了另一個“扶門”的故事。
中國臺灣的著名學者、經濟學家郎咸平先生自述過這樣一件事:他總想不通為什么他的一個學弟要比自己“混”得好。郎先生的言語中帶有酸味兒。
有次這位學弟去香港演講,郎先生“盯”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飯,經過一扇小門。郎先生說:“像我這種沒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腳跨出門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學弟則本能地向后退一步,扶著門讓別的人都過去之后他才過去。郎先生這才悟出學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
扶門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卻能從細微處體現一個人的修養,作為細心的旁觀者,自然也能感受他人的善意和禮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因為沒人扶門造成的困擾:比如先行者不扶門,快速關合的門可能撞到或夾傷后來者。同時扶門也藏著不少的禮儀:比如當遇到別人為你扶門時,雖然只有幾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達過去。當然也要向扶門的人道謝。
說完這個故事后,老師笑著問大家:“今天,你扶門了嗎?”
(陶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