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中高端消費作為新增長點和新動能排在第一位,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提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并將繼續引發消費方式發生革命性演化,新消費和中高端消費將呈現十方面趨勢性特征,漸次成為主流消費方式。
一是網絡消費將會出現爆發式、幾何狀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對軟基礎設施投資,形成了網絡消費的基礎設施支撐。2015年至2017年,中國在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累計超過1.2萬億元。中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通過網絡進行購買的人群。網絡消費、大數據可以帶來什么?這是我們所關注的消費行為的演化,這些演化會改變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
二是時尚消費將成為消費結構性變化中的顯性特征。人民群眾在滿足了溫飽需求、小康水平的基本需求之后,消費會不斷向上升位,消費升級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時尚消費。根據有關國際組織調研數據,2016年中國奢侈品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200億元,中國時尚消費占到全球的30%,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
三是智能消費將成為新的消費需求偏好。中國迅速發展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近幾十年持續投資形成的軟基礎設施,支撐了當前和未來蓬勃發展的智能消費,比如現在迅速發展的滴滴出行和共享單車,這些新的服務業態都是靠智能化的基礎設施支撐的。有了這種基礎設施,才可能有移動支付;有了移動支付,才能出現這種實時消費和結算的新業態。我國在短時間形成了智能消費的基礎設施,智能消費的很多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使社會公共管理和人們的消費需求偏好發生著悄然變化。
四是共享消費成為充分利用存量資源創造增量資源滿足消費者更多元需求的新空間。共享消費是未來消費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是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的重要源泉,滴滴出行、共享單車是這樣,攜程網提供的服務也是如此,但不是所有的行業和產品都可以采用共享的商業模式。
五是體驗消費將會成為一種消費潮流。2015年中國境內外出行的人達到了41億人次,2016年達到44億人次,2017年達到51億人次。過去的旅游最開始是走馬觀花看景點,然后是休閑旅游住景點,現在是體驗式消費文化。去年國家旅游局在統計旅游消費構成的時候,發現到特色小鎮旅游的人流占比接近40%,一些具有文化特色、少數民族特色和獨特環境資源供給特色的地方,成為人們體驗消費的熱門景點。
六是顏值消費成為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最富發展潛力的顯性需求。近年來,修飾和提高顏值的消費占支出的比重越來越大。比如一些人到韓國去整容,雖然有整壞容顏的,有整得終身殘疾的,但這種消費需求的熱度不減。為了使自己的顏值更加美好,不少人一擲千金。對于中國新生代來講,特別是其中90后和00后人群,排在前幾位的消費動力毫無疑問有顏值消費的需求。
七是健康消費將成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國民健康體系的基礎性消費。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勞動力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生存、生命舒適度和幸福度,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就決定了健康消費將成為基礎性消費。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健康。
八是文化消費將成為提高國民素質和文化自信的具有沖動性的持久消費。當前,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的內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和調整。比如,對古漢語、古詩詞的需求,對國學經典的需求,已經轉化為新消費或者高端消費,一些大學以學習國學經典為主的后EMBA課程兩年的學費已經超過60萬元了,但是報名學習的人還是趨之若鶩。所以,對中國文化的自信,中國文化品的價值回歸,以中華美學精神引領和推動生產更多原創文化,滿足現代文化消費需求,將成為無消費邊界和容量限制的市場新空間。
九是安全消費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最基本和最迫切的消費需求。改革開放40年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怎樣才能獲得使我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安全產品,怎樣才能使我們處在安全的環境下,這創造了大量新的消費需求。比如,為了食品安全,人們寧愿購買最貴的產品。這是安全消費需求對食品附加值的創造,這方面的消費需求隨著人民群眾對生命質量和安全的重視,隨著收入水平和購買力水平的提高,會日益增長,進而引導涉及安全產品所有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變革。
十是定制化消費將成為體現消費者消費品格和個性化需求泛在的消費需求。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服務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以模仿型、排浪式、總量化為特征的傳統消費漸行漸遠,而追求時尚、健康、休閑、品質的新消費群體,正在引領我國加速進入個性化、多元化、多層次消費的新時代。移動互聯網購買下單形成更多個性化商業定制,可以把消費者個人碎片化的需求集成起來,形成小批量、個性化、品牌化或創意化的商品。
當然,新消費和中高端消費發展趨勢是一個變動的過程,隨著消費結構、消費行為、消費需求偏好的動態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永無止境,在這個意義上說,消費端的變化是引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源。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是實現消費轉型升級,從傳統消費轉變為新消費或中高端消費,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與消費結構的匹配度和適應度,將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竭動力。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