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求進
高盛集團駐香港高級中國經濟學家鄧敏強說,進一步采取措施提升人民幣全球影響力的條件已經成熟,包括讓外國人能更輕松地買到中國債券,和允許國內投資者購買更多的海外資產等。“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政府自然而然要采取的一個步驟。”鄧敏強說。(彭博新聞社網站)
新型人工智能帶來校園變革
中國當前正在一個存儲了數以百萬計學生作業的中央服務器上訓練神經網絡評分系統。該系統提供了分析學生發展的非凡能力。不難想象這樣一個社會系統:很多基于學校的新型人工智能技術與很快就會全面鋪開的社會信用制度相融合。中國堅持將人工智能系統整合到整個社會生態系統中,這帶來一場深刻變革。(美國“新地圖”新聞網)
出入境管理新舉措讓赴華旅游更安全
為加強出入境管理,中國去年決定對入境外國人留存指紋等人體生物識別信息,該舉措于今年4月底開始在中國多地機場落實。俄羅斯專家認為,該舉措讓赴華旅行更加安全。有業界人士指出:“有關外籍旅客指紋留存的措施在海口和深圳機場開展試點已有一年多。該程序很快捷,對旅客不會造成任何不便。”(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年輕消費者更愛國貨
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對國產品牌的偏愛”,比如,中國90%以上的年輕消費者更喜歡購買國產家電品牌。與此同時,尼爾森公司說,過去10年,中國國內的食品、飲料和個護產品生產商的市場占有率已從3.3%提高到近70%。(美國商業內幕網站)
中國出現“西班牙語熱”
西語在中國一直不溫不火,但到去年這種狀況已完全改變。“我們對自己在這個國家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功印象深刻。”北京塞萬提斯學院負責人說,西語已是繼英語之后中國的又一重要外語。一大原因是,西班牙如今被視為通往拉美的門戶。(德國之聲)
無人機送貨進行時
中國電子商務公司京東和快遞公司順豐控股已在部分地區使用無人機配送包裹。目前,京東和順豐對無人機的使用仍然僅占其各自業務的極小部分,但這項技術有助于減輕農村地區的貧困并縮小農村與城市中心的貧富差距。它還可能使中國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因為這些國家也希望為數量越來越龐大的民用無人機制定規則。(彭博新聞社網站)
“超級高鐵”研發備受矚目
在中國的“超級高鐵”實驗室里,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具有未來主義色彩的管道來測試速度比飛機還快的磁懸浮列車,這種名為“超級磁懸浮”的尖端型號預計理想狀態下將達到1000公里/小時——比中國目前的子彈頭列車快3倍。專家指出,真空管道可以減少空氣阻力,磁懸浮技術可以減少列車與軌道之間的摩擦。因此,真空管道內的環境可以確保原型車達到最大的速度。(英國《每日郵報》)
中國傳統智慧催生海綿城市
在世界著名景觀設計師俞孔堅看來,如何應對極端天氣的答案其實藏在傳統中。他以將中國古代的供水系統理念重新引入現代設計而著稱。在這個過程中,他把中國一些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變成了綠色建筑的標桿。歐式城市設計方法包括排水管道,但無法應對季風雨。而中國政府已經將“海綿城市”作為城市規劃和生態城市的模板。俞孔堅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海綿城市關鍵的好處是能夠重新利用水。他說:“‘海綿吸納的水可用于灌溉、補給地下含水層、凈化土壤并用于生產。”“我們利用梯田,這是從古代農民智慧中學來的……這樣,這座城市就可以與洪水共存,并經受住洪澇災難襲擊。我們可以拆除混凝土,使水保護系統變成一個活的系統。”(英國《衛報》網站)
中國成全球主題公園增長動力
在經歷了成績平平的2016年之后,全球主題公園產業2017年恢復了歷史性增長。全球各大主題公園運營商2017年勢頭喜人,主要的帶動力量來自中國。2017年中國主題公園游客接待量在全球各大主題公園接待游客總量中已占四分之一。中國該產業的前景無論從短期還是中期來看都“相當樂觀”。(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
給公路植入“腦和神經”
中國的“高速公路智能化”構想可能加快世界交通產業的變革。山東省濟南市劃定了1080米的公路試驗路段,計劃在具有滲透性的混凝土下安裝光伏電池板、測繪感應器等為無人駕駛提供技術支持的設備。開發了這一系統的齊魯交通發展集團表示,高速公路在傳統上只是汽車通過的地方,這是1.0時代的產物,我們要給高速公路植入大腦和神經,向2.0時代、3.0時代邁進。(日本《富士產經商報》)
中俄貨車有望在兩國間自由運貨
中俄簽署了一份政府間協議,俄交通部相信這份協議將從根本上改變兩國間的公路貨運。俄交通部副部長尼古拉·阿薩烏爾介紹說:“我們想為我們的汽車承運商打開俄中全境。”俄交通部表示,協議將是突破性的,因為這是歷史上首次允許俄中運輸汽車在兩國境內自由通行并在中俄任何地點進行裝載和卸貨。(俄羅斯《觀點報》網站)
中企嘗試“高層養豬場”
中國正在推進世界最大規模的工業化養豬場,這也是中國30年來努力實現農場現代化為鄉村地區創造財富的經濟改革行動。一些公司正在不計成本,試驗“高層養豬”模式。一位農場經理說:“高層建筑(養殖)有很大優勢,可以節約能源和資源。不需要很多土地就可以養很多豬。”分析稱,中國的成功經驗可能對設備供應商以及人口稠密而土地稀少的亞洲產生影響。(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