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凌
在伊斯坦布爾的蘇丹穆罕默德廣場漫步,我們碰到兩個正在表演的小男孩。其中一個一邊打著鼓一邊吹口哨,另一個踩著節奏跳舞。看到我們走近,跳舞的小孩干脆拿起碗半跪在我們面前要錢。朋友目不斜視,走出去很遠。給了小孩一些錢后,我們追上他,詢問他是哪里人,他有些不情愿地說:“羅姆人。”
“羅姆人”還有個更為人知的別稱——吉卜賽人。這支起源于印度北部的流浪民族千百年來散居世界各地。最初,一些歐洲人認為他們是埃及人,這個稱呼以訛傳訛,最終由“埃及”變音成“吉卜賽”。
吉卜賽人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并不因此與土耳其人更為親近。一方面,由于信仰相近,吉卜賽人在土耳其國內并不被視作少數民族,得不到額外的扶助政策;另一方面,他們離群索居,并未真正融入當地。他們保存著古老的民族習性,以販賣小玩意、歌舞表演、乞討甚至偷竊為生,多數土耳其人對他們存在防備心理。
前幾天登上首都安卡拉舊城的城堡遺址遠眺時,我們曾看見過一片貧民窟,衛生條件堪憂,堆滿垃圾,污水橫流。“在各個城市,幾乎都有一片這樣的羅姆人聚居區。”朋友說。
在伊斯坦布爾,有名為“Sulukule”的吉卜賽人聚集地。不過,對于“國際大都市”伊斯坦布爾來說,城市中心地區駐扎一片棚戶區實在不雅觀。政府的拆遷工作自八十年代開始,卻難以說服吉卜賽人放棄Sulukule,住進新的公寓樓里。七年前,當地政府執行“城市轉型緊急提議”,開始改造Sulukule。
朋友帶領我們去參觀時,只見數幢橙色、頗為現代化的小洋樓,遠處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清真寺。街道上有些冷清,偶爾有小孩從門里跑出來,淘氣地拍一下我們的相機,又跑回家,偷偷從門縫里觀察我們。“這里完全變了。”朋友感嘆道。改造前,Sulukule總是非常熱鬧,能歌善舞的吉卜賽人常隨地搭建起一個舞臺進行表演。節日期間,他們會點起篝火,準備好免費的抓飯、雞肉和甜布丁,來者皆有食。
盡管改造客觀上給吉卜賽人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土耳其國內及國際上不少人還是批評政府拆除吉卜賽人舊時聚居區的做法,他們認為這種強硬的改造干擾了吉卜賽人的生活習性。不管怎樣,改造還在繼續。
“很快,我們要對安卡拉那片聚居區說再見了。”朋友略帶遺憾地說,“說實話,盡管多數時候我不能理解羅姆人,但我喜歡他們的音樂——靈感大概來自那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吧,然而他們的個性確實在慢慢被改變。”
(摘自《看天下》2018年第14期 圖/Top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