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艷
摘 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一大特點,就是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和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而指引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加以運用,找到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新形勢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堅持問題導向,尊重發展規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氣、聽民聲、治貪腐、揚國威的重大舉措,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戰略、新思想。這些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處處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光輝,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進程。
一、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哲學方法
(一)堅持人民立場,確立主體地位。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立場,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各級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還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也是因為把握住了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內在要求和發展趨勢,始終以人民為上、為人民造福,一心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二)堅持辯證思維,提高領導水平。
辯證思維指的是人們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它的基本觀點是全面地、聯系地、發展地看待事物,講對立統一,講矛盾論,講重點論。
1.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承認矛盾,正視矛盾的客觀存在,也要對矛盾進行客觀分析,揭示矛盾的內在規律性,進而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和途徑。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等,充分反映出用全面、系統、聯系、發展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
2.堅持唯物辯證法的“重點論”。善于從“兩點”中把握“重點”,牽住“牛鼻子”,分清事務的輕重緩急,洞察事物的發展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基本路徑。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重點是政府改革,是轉變政府職能。
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既要從兩點論出發,堅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來認識和分析問題,防止片面性;又要善于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兩方面有機結合,才能確保各項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時,重點抓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是以抓主要矛盾來帶動全局工作。同時,在推進“四個全面”過程中,既要注重整體謀劃,也要抓重點,牽住“牛鼻子”。
(三)堅持知行合一,不斷開拓進取。
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80年前毛澤東同志撰寫《實踐論》時,副標題命名為“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得出了“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知行合一,知是真知,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行是真行,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以釘釘子精神把事業一步步推向前進。知行合一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只有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又通過實踐解決問題,最終知和行才能在實踐的運動中達成合一。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知行合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轉變作風反腐敗,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世界發揮大國風范,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二、如何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毛澤東同志說過:“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
(一)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群眾路線既是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的優良作風。黨員干部只有堅持群眾觀,走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同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做到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才能行穩致遠走好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要完成脫貧攻堅這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就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群眾工作做足做細,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使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一是要把黨的政策宣傳好、執行好,形成政府主動幫扶、貧困群眾實干的扶貧開發局面。二是要幫助群眾出謀劃策,制定好脫貧計劃,引導貧困群眾學習政策、掌握技術,鼓勵他們發展生產、自主創業,力所能及地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扶貧先扶志,要讓群眾學會感恩,激發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真正參與進來、靠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二)轉變工作作風,發揮實干精神。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他還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離開了實干,再宏偉的目標也不可能實現,再美好的藍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狠抓落實。一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入查找思想差距,敢于突破思想束縛,不斷開闊思想視野,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做到思想上不斷有新認識,觀念上不斷有新轉變,理論上不斷有新提高,發展上不斷有新思路。二是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抓住真問題、摸清真情況,做到干一行專一行,以“滴水穿石”,“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持之以恒抓落實。三是要艱苦奮斗,勇于擔當。要摒棄急功近利、心浮氣躁、不思進取、阿諛奉承的不良心態,高瞻遠矚、主動作為,敢于涉深水區、打硬仗、啃硬骨頭,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善于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克難奮進、迎難而上,形成干事創業、奮勇爭先、敢于拼搏的濃厚氛圍。
(三)樹立四個意識,推動科學發展。
一是樹立大局意識。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站在全局、整體和長遠的角度,系統謀劃,通盤考慮各方面因素,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協調各方面關系,明確輕重緩急,努力占據發展的制高點,使各方面資源發揮最大效用。二是樹立創新意識。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科學把握時代特點及其深刻變化,及時總結歸納經驗,積極探索新的理論,使思想和行動始終不滯后于實際,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三是樹立憂患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我們面臨的任務更艱巨,形勢更緊迫,只有牢固樹立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只爭朝夕、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做好本職工作,不打折扣、不問付出,才能在各種急難險重任務中從容應對,打好硬仗。四是樹立發展意識。發展才是硬道理,要進一步強化比學趕超、搶抓發展、跨越發展的意識,充分尊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把握規律性、增強主動性、減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堅持前瞻性與現實性相統一、超前性與適時性相結合,既積極進取又量力而行,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芒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