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初,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反恐3D戰略。在新的反恐戰略指導下,巴基斯坦與地方宗教組織簽署協議,以期通過對話和發展等方式從根本上根除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美國則在要破壞、瓦解和擊潰恐怖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對巴基斯坦施壓。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巴基斯坦被迫調整反恐方式。
關鍵詞:巴基斯坦;美國;3D反恐戰略;分歧
一、巴美出臺反恐新戰略
自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要求巴基斯坦等國與其一道在阿富汗打擊恐怖主義。但在小布什任期內,阿富汗的恐怖主義沒有被消滅,反而有擴散至包括巴基斯坦在內周邊區域的趨勢。奧巴馬在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后,便尋求改變反恐戰略。
2008年8月18日,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宣布辭去總統職務。人民黨總統候選人扎爾達里當選新總統,并于9月9日正式宣誓就任巴第11任總統。巴新總統和人民黨政府也準備在新形勢下調整反恐戰略。
(1)美國的3D反恐戰略
2009年3月27日,奧巴馬總統宣布美國對巴阿的新戰略。我們有一個清晰和明確的目標:破壞、瓦解和擊潰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并防止他們未來重返該地區。[1]“破壞(disrupt)、瓦解(dismantle)和擊潰(defeat)”就是美國提出的反恐3D新戰略。
(2)巴基斯坦的3D反恐戰略
2008年10月22日,巴議會兩院聯席會議一致通過了有關緊急審查國家安全、重新審視反恐方法,以便恢復和平與穩定的14點決議。[3]該決議提到了優先通過對話管理和解決沖突;發展動亂地區,特別是部落地區和西北邊境省;與所有形式的恐怖主義作斗爭。在2009年1月底舉行的達沃斯論壇期間,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進一步將巴基斯坦的14點決議具體為“對話(dialogue)、威懾(deterrence)和發展(development)”的3D戰略。[2]
(3)分歧表現
兩國反恐戰略都是3D戰略,但具體內容不同,所導致的行動方式就不同。
2009年2月16日,經過一段時間的談判,巴西北邊境省政府與馬拉坎德地區一位很有影響力的毛拉,斯瓦特地區塔利班領導人法茲魯拉(Fazlullah)的岳父,“執行先知穆罕默德法典運動”(TNSM)組織領導人,蘇菲·穆罕默德(Sufi·Muhammad)簽署一項和平協議。該協議規定,在斯瓦特山谷地區實行伊斯蘭教法,當地塔利班放下武器,停止暴力活動。雖然美國官員在公開場合批評該協議是“消極的進展”,但在伊斯蘭堡的美國官員私下對該協議表示支持,認為這是離間要求推行伊斯蘭教法的斯瓦特山谷塔利班組織和馬哈蘇德領導的同“基地”組織有關聯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的一種嘗試。
雖然美國政府對在斯瓦特地區推行伊斯蘭教法心存疑慮,但是對分化、瓦解塔利班還是抱有一線希望的。美國一面對巴基斯坦施加壓力,一方面密切關注和平協議所能產生的效果。美國處在“觀望”之中。
2009年4月13日巴總統在國民議會批準之后,簽署了一項允許在斯瓦特地區實施伊斯蘭教法的法令。按照巴憲法規定,總統可以不經過議會而簽署在省轄部落區執行的法律。這次卻先提交議會表決通過再由總統簽署。有報道說,這是扎爾達里總統為減輕來自美國的壓力,同時,也是向美國表明西北邊境省政府與“執行先知穆罕默德法典運動”組織領導人,蘇菲·穆罕默德簽署的斯瓦特山谷和平協議是有相當民意基礎的。同時也想讓美國政府認識到巴基斯坦在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上的看法。
隨著4月22日塔利班武裝占領距離巴首都伊斯蘭堡僅110公里遠的布內爾,美國務卿希拉里22日表示,塔利班正在巴西北部擴張,如果巴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局面將失去控制。此次塔利班向外擴張,使還在觀望的美國加大了對巴基斯坦的外交壓力。同時,巴總統扎爾達里將于5月6日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美巴阿三國總統會議,在這關鍵時刻巴政府不能對塔利班手軟。
巴軍方隨即對布內爾地區的塔利班進行清剿。簽署協議的政府和巴基斯坦塔利班(TTP)、“執行先知穆罕默德法典運動”都指責是對方破壞了斯瓦特山谷和平協議。到此和平協議已經被終止了。
通過斯瓦特山谷協議,可以看出在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問題上,因指導思想不一致,巴基斯坦與美國的具體行動方式是不一致的。由于巴基斯坦在反恐支持、經濟援助等方面需要美國的幫助,巴基斯坦的反恐戰略是受制于美國的反恐戰略的。
二、巴基斯坦極端主義存在的原因
巴基斯坦境內尤其是西北邊境省的極端主義能長期生存下來有其復雜的內外原因。
(1)內部原因
對于該地區的極端主義長期盛行,總的說來就是由于該省經濟發展長期滯后所導致的,那么為什么西北邊境省的經濟發展會長期滯后?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巴西北邊境省地處中亞、西亞通向南亞次大陸的銜接地帶,山巒縱橫、道路崎嶇。地處巴基斯坦內陸,遠離沿海港口,因此比起其他省份來說運輸成本就會更高,不利于吸引投資者前來投資。全省主要以農業為主,全省85%是農民。這就使西北邊境省的經濟發展一直低于巴其他省份,這也就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戰爭的前線地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后,阿富汗大量難民涌入巴西北邊境省,美國為了阻止蘇聯繼續南下,遂與巴聯合幫助阿富汗抵制蘇聯入侵,西北邊境省成主要前線地區,隨后阿富汗內戰使這一地區難民有增無減,至今仍有數萬阿富汗難民有待遣返。這些難民造成經濟負擔、社會不穩定也妨礙了投資者的投資意愿。
3.政府對教育投入滯后。由于巴基斯坦政府缺少財力,不能提供足夠校舍、教師等條件去滿足廣大適齡兒童學習的需求。所以一些偏遠落后地區適齡兒童得不到應有的教育,而宗教學校往往不收學費,甚至不收住宿費,這使一些家長讓孩子去這些宗教學校接受免費教育。由于巴境內許多宗教學校沒有注冊,這一類宗教學校多由極端主義分子支持教授宗教課程,個別學校還會傳授所謂的“圣戰”思想,所以越貧窮家庭的孩子就越容易受到影響。
(2)外部原因
由于歷史糾葛、宗教紛爭以及領土爭端等因素的影響,也導致了巴基斯坦的周邊一些鄰國私下支持巴基斯坦境內的各種極端組織、分裂組織的活動。
由于巴基斯坦的國內外因素綜合影響,造成了巴基斯坦國內社會的動蕩不穩定,致使外國資本不敢到巴基斯坦特別是西北邊境省來投資,甚至出現外國投資者從巴基斯坦撤資的情況,這就使得巴基斯坦國內經濟無法快速發展,進而無法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失業率居高不下,造就了一大批灰心喪氣的年輕人,這些青年人就成了反對世俗政權的極端主義分子招募的主要對象,使宗教極端主義隊伍日漸壯大。而政府為了打擊宗教極端主義份子又無法安心的發展最根本的經濟以及教育。這就形成惡性循環。
三、結論
要徹底鏟除巴基斯坦境內的極端主義分子生存的溫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簡單依靠武力是不能根本上清除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但美國政府出于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出于選舉政治的需要,出于執政黨的利益需要,就必然導致追求短期內的成效,只希望巴基斯坦政府能一路揮師北上,快速、堅決的鏟除塔利班在巴基斯坦的生存據點,且不希望有半點后退。這就造成了巴基斯坦和美國在反恐以及徹底鏟除宗教極端主義份子問題上的分歧,步調始終不能一致的根本原因。這也是形成巴基斯坦政府與巴基斯坦境內的武裝份子或宗教組織經過長期談判,達成協議,遭美施壓,協議被終止的原因。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關系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批準號:16YJCZH136)階段性成果;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1批面上資助二等資助項目(資助編號:2017M613013)階段性成果;四川理工學院人才引進項目“巴基斯坦民族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RC62)系列成果。
參考文獻
[1]Jesse Lee.A New Strategy for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DB/OL].[2009-03-27].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blog/2009/03/27/a-new-strategy-afghanistan-and-pakistan.
[2]Consensus resolution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in-camera joint sitting of Parliament[DB/OL].(2018-06-05).http://www.na.gov.pk/en/resolution_detail.php?id=39.
[3]Pakistan playing vital role to ensure peace:Gilani[DB/OL].[2009-01-28].http://aaj.tv/2009/01/pakistan-playing-vital-role-to-ensure-peace-gilani/
作者簡介:
楊勇(1979-),男,四川江油人,漢族,歷史學博士,政治學在站博士后,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作者單位: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云南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