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民族和國家的強大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離不開傳統文化的依托,一帶一路的提出扎根于中國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蘊含著中國人的精髓。文化作為一種維系國家與國家之間友誼的橋梁對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促進實現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標。
關鍵詞:傳統文化;一帶一路
一、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是“一帶一路”的理論淵源
(一)“大同”思想
一帶一路建設中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契合了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大同”思想。構建“大同”理想世界是中國歷史進程中一以貫之的思想。一帶一路建設與“大同”的思想有著重要的一致性。“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是植根于“大同”理想的文化土壤之中的,是對傳統“大同”理想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是應對人類挑戰的更高形態。隨著全球化的影響,世界越來越成為一體,層出不窮的問題也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區域合作的重要性,使我們認識到人類面臨著共同挑戰和發展,“一帶一路”體現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中國為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所倡導的高屋建瓴的中國方案,體現了“大同”思想的終極價值與現實追求的結合,從而使“大同”思想具有時代性與世界性意義。
(二)求利以義的兼愛原則
以“求利以義”這種文化理念涵養“一帶一路”,就要求我們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一是要從整個世界發展的大義出發,在發展的過程中著眼于長遠之義,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二是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一方面絕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在考慮自己核心利益時,也不能忽略別國的利益訴求,正確利用豐富的資源和龐大的市場給一帶一路沿途國家提供發展機遇,進而實現互惠互利。
(三)誠信友好的相處之道
誠信既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文明得以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證。以誠信這種優秀的文化理念來涵養“一帶一路”,就要求我們以誠信不欺的心態來與世界各國交往,在與各國進行合作對接的時候,要遵守合作協議,尊重交往各國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在實施一帶一路的戰略過程中要想實現經濟的合作和文明的借鑒與交流,沒有誠信是不可想象的。只有誠信合作,才能夠促進和確保“一帶一路”對接工作的順利完成。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堅持“和而不同”,推動各國和平共處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指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也就是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統一。在“一帶一路”實踐中,要建立“命運共同體”,各國要堅持“和而不同”的價值原則,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堅持“和而不同”,就要相互尊重差異,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但各國在共同利益和大方向上是保持一致的。
(二)堅持“和而道同”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志同道合”,“一帶一路”倡導的是中國與合作國家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共同發展,共同建設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習近平指出,“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世界正處于深度調整期,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突出,局部動蕩此起彼伏,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面對著這些挑戰和問題,緊緊憑著一個國家的力量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這時就需要各國共同面,合力化解這些問題和難題。
(三)堅持“協心而通”,推動各國協商溝通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通過溝通實現和諧境界。在建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個人內心和諧以及國家民族關系和諧等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溝通思想。一帶一路連接亞歐大陸在進行“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加強協商溝通,消除困惑疑慮,凝聚共識。“協而心通”在協商溝通中避免矛盾沖突,發揮“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友好協商、平等溝通的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為世界各國實現“大同”之道而鋪就的對外關系的文化基石。
三、在“一帶一路”中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建設“一帶一路”,需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發揮“絲綢之路”傳統文化先行作用。正是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引領和推動下,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開始影響世界。“一帶一路”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延續,也是絲路文化的延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就要通過文化傳承、修復等方式,保護好已有的絲路文化遺存,為一些古老的文化地標賦予新的內涵,增添新的文化魅力。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不僅要把“絲綢之路”作為一條影響巨大、流傳廣遠的商貿帶,更要成為人類歷史上文明交往內涵豐富的文化帶,還要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要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傳統文化這個“軟實力”的先行性作用。古代先人們的努力和智慧穿越了時空給“一帶一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文化上,經濟上,政治上文明的相互交織和有機互動。
最后,利用“一帶一路”這個國際平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使中國的傳統文化產業“走出去”,成為能夠引導世界的文化。古代“絲綢之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其背后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沿線國家,和各地區的共同文化符號。“一帶一路”對于中國的和平崛起和民族復興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使“一帶一路”建設自始至終涌動著文化的情懷,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輝。
參考文獻
[1]楊天宇.禮記譯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陸長榮.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軟實力建設[M].蔡建國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蔡帛真.我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策略.文化傳播與教育.2014.2:126-127
[4]葛承雍.絲綢之路開啟中外交流新紀元.深圳特區報.2014.07.01.
[6]袁新濤.“一帶一路 ”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
作者簡介:
曹靜文(1992-)女,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作者單位: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