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摘 要:安倍內閣第二次上臺以來,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美國相對衰落等世界格局的變化,不斷在外交上創造局面、開辟出路,大幅度開拓日本的國際戰略空間,以謀求日本的振作崛起,回歸“正常國家”。在第六次非洲開發會議(TICAD)上提出了日本所謂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安倍指出:“日本有責任,將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非洲的交流活動構建成與武力和威懾無緣的,重視自由、法制和市場經濟之地,并使其富饒”。研究安倍現政權的外交政策,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日本的外交走向,對我國新形勢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政策參考意義,為“一帶一路”戰略構建穩定的周邊環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日本;外交;印太戰略
日本作為一個海洋強國,歷來對海洋高度重視,視海上安全為其“命脈”、“生命線”。從“俯瞰地球儀”外交到“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作為日本新的外交戰略,這不僅是對既往外交主張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對未來世界格局的戰略考量。一方面體現了日本自身對發展的需求,但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更有效的插手南海事宜、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進而遏制中國的崛起。
2017年11月安倍組建了第四次內閣,作為一個渴望擺脫“戰后體制”的政治家,他既強硬又務實,既重視經濟,更重外交和安全保障。雖然2018年恰逢中日兩國關系的重要年份,但中日雙邊依舊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研究安倍現政權的外交政策,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日本的外交走向,對我國新形勢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政策參考意義,為“一帶一路”戰略構建穩定的周邊環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日本的“印太戰略”并非什么心血來潮,而是在持續的關注下,經過多年的研究,根據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為謀求在更大空間區域獲得利益的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而來。
1、第一次安倍內閣時期--“有主張的外交”
2006年安倍第一次上臺后,著力強調“美麗的日本”,提出了“有主張的外交”。其對印度洋與印太結合地帶的重要現實意義的關注,具體體現在安倍的相關言論中。2006年9月的施政演說中,安倍稱“在進一步增進與東盟國家合作的同時,作為亞洲的民主國家,為將自由社會的范圍擴展到亞洲乃至世界,要同澳大利亞、印度等與日本共有基本價值的國家開展首腦級別的戰略對話。”2007年1月的施政方針演說中,安倍再次稱“在與東盟各國和共有基本價值觀的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加強經濟合作的基礎上,要擴大首腦間的交流”。2007年8月,安倍在印度國會上發表了“兩洋交匯”的演講,稱“太平洋和印度洋正作為自由與繁榮之海帶來富有活力的結合。一個打破地理原來疆界的‘擴大的亞洲正在明確出現”。由此可以看出,在安倍第一次內閣的“有主張的外交”中,已經將印度、澳大利亞作為其外交的重要方面,而其手段就是通過“價值觀外交”來處理與印、澳的關系。
2、第二次安倍內閣時期——“俯瞰地球儀外交”
2012年安倍第二次當選日本首相后,更加明確地提及兩洋及印太概念,開始將印太作為外交戰略的概念選項。2012年12月,安倍在印度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亞洲民主安全菱形”理論,強調“兩洋交匯”的重要性和日本的角色,“太平洋的和平、穩定與航行自由,與印度洋的和平、穩定與航行自由不可割裂”“日本需要捍衛以上兩個地區共同利益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在2013年1月的施政演說中,安倍稱“外交不僅僅局限在與周邊國家的雙邊關系上,而是要像注視地球儀那樣俯瞰整個世界,立足與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法制支配等基本價值觀,開展戰略性外交。”據此,產生了安倍內閣的“俯瞰地球儀外交”戰略這一理念。
2013年1月,安倍在闡述“日本外交新五原則”時說“美國的重心開始向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的區域轉移,日美同盟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來保障兩個大洋的安全與繁榮,同時加強與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關系,建立橫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關系網絡”。此外,在其原則的第一條提到“在這兩洋交匯的地帶,必須充分追求人類的普遍價值即思想、行動、言論的自由”。同年2月,安倍發表發表了“日本歸來”的演說,文中提到“現在的亞太地區、或者印太地區正走向繁榮”,同時表達出“與擁有共同價值觀的以美國為首的、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共同擔負起地區繁榮的責任”。這是安倍首次明確使用“印太”這一詞語,同時可以看到,與其第一次提出的外交戰略如出一轍,都將“價值觀”作為其處理國家關系的有力抓手,不同的是,在第二次安倍內閣時期,“價值觀外交”已從印度、澳大利亞擴展到美國、韓國等國家,在更大的區域謀求利益最大化。
在此期間,奧巴馬政府正大力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及“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因此,安倍只能追隨美國的腳步,全力打造亞太經濟秩序、配合美國軍事重返。在2013年12月日本出臺的戰后首個國家戰略文件《國家安全戰略》中,基本沒有使用“印太”這一術語。雖然,正面無法提議系統的印太戰略,但包括“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在內的許多日本智囊已經開始對“印太”這一日趨火熱的區域進行研究。
3、第三次安倍內閣時期——“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
2016年8月,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第六次非洲開發會議(TICAD)上安倍正式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簡稱“印太”)構想,這標志著日本一項新的外交戰略正式出臺。安倍在演講中強調“日本有責任,將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非洲的交流活動構建成與武力和威懾無緣的,重視自由、法制和市場經濟之地,并使其富饒”。同年9月,安倍在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后發布的公報中,開始使用“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表述。此后,安倍政府開始在各種場合推行其新的外交戰略。
“印太”作為一個區域性概念,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對其的大力推廣和日益被更多的國家所接受,反應出了倡導和接受這一概念的國家的戰略訴求。
從安倍對“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的表述上可以看出,依舊有著諸如“自由”、“法制”這樣“價值觀外交”的影子,這是安倍政府對其既往外交的延續,更是發展,在更廣闊的區域與相關國家拉近關系。其本質目的主要有加強與他國的關系,增進別國對日本認可度,作為其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資本。但是就日本而言,其自詡的“價值觀外交”本身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個時刻謀求修改憲法,對二戰所犯的罪惡拒不承認的國家,如何談自由、民主、法制,其本身就是對自由、民主、法制的踐踏者。
參考文獻
[1]「安倍內閣総理大臣の所信についての演説」、衆議院本會議の會議録、第165回(臨時會) 第3號(平成18 年9月29日)、衆議院HP、http://www.shugiin.go.jp/index. nsf/html/index_ kaigi-roku.htm。
[2]吳懷中:“安倍政府印太戰略及中國的應對”,《現代國際關系》,2018年第1期
[3]「日·インドネシア首脳會談概要」、2013年1月18日外務省HP、http://www.mofa.go.jp/mofaj/kaidan/s_ abe2/vti_ 1301/indonesia. html。
[4]邱靜:“兩次安倍內閣的‘價值觀外交”,《外交評論》,2014年第3期。
(作者單位: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