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婉瑩
摘 要: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比重不斷攀升,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問題成了當今社會人人關注的一大難題,建立社區養老驛站成為了減輕社會養老壓力、滿足老人“在家門口養老”需求的一種優選措施。北京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保障水平較高,老齡化問題在國內尤為突出,所以,北京市內部分社區紛紛加入了社區養老驛站建設的隊伍當中,在國內起了帶頭作用,對其他市社區養老問題有著借鑒意義。
關鍵詞:養老驛站;北京市;現狀調查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北京市是我國最先進入老齡化的城市之一,預計到2020年,北京市戶籍老年人口將超過380萬,占戶籍人口比例26.7%。北京市即將步入重度老齡化階段,面對如此挑戰,“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北京市近年來高度重視居家養老服務,于2016 年發布了《關于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社會保障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養老驛站主要解決的是居家養老與養老機構銜接不協調的問題,是一種靈活、有效的養老方式,使老人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在社區內享受到優質、貼心的服務。是完善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同時也符合北京市推出的建立“三邊”(床邊、身邊、周邊)養老服務體系的要求愿景。
二、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概況
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養老服務驛站150家,2017年將實現200家運營,年底的驛站總運營數將達到350家,到2020年,北京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總數將達到1000家,基本做到老年人較多的地方全覆蓋。北京市老齡辦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政府負責設施提供,各區、各街道為社區無償提供場地支持,以專業化養老服務通過企業運營的操作方式進行。截止到2017年9月,北京市共有社區養老服務驛站245家運營。
(一)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分布情況
結合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情況來看,現有的養老服務驛站主要分布在朝陽區、大興區、順義區和海淀區,朝陽區有64家,大興區有25家,順義區22家,海淀區有21家,這四個市轄區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數量占全市總數的53.9%,是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主要陣營,對驛站的發展起著引領性作用。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二)服務人員配備情況
在綜合了解北京市眾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后,筆者篩選出7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養老驛站,分布于海淀區、西城區、朝陽區,根據北京市民政局發布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設施設計和服務標準(試行)》第二十三條中指出,“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設站長1人(可兼職),養老護理員與服務對象比例達到1:6,至少有1名社會工作人員(可兼職)、1名醫務人員(可兼職)、1名工勤人員(可兼職)、財務人員1人(可兼職)。”在本次調查中,筆者對各個養老驛站的服務人員主要職責做了總結,基本上一位護理員要承擔對老人的日間照料、協助老人測量血壓和血糖等基本醫護健康舉措、陪老人聊天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陪護老人進行休閑娛樂活動等責任,工作內容繁瑣且工作量大。
(三)基礎設施配備情況
從2016年起,北京市開始大力修建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各個社區根據自身需求和條件配備基礎設施。據調查,除少數發展時間較長、作為試點的驛站,大部分驛站處于發展階段,其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未能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在調查的7家養老服務驛站中,文娛室和醫療保健室是各個驛站都有配備的,為老人們提供休閑娛樂活動,以及量血壓、測血糖等基本醫療保健項目。除此之外,海淀花園村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有配備老年餐桌、西城西單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配備了圖書室和9張床位、西城豐匯園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配備了多功能區和3張床位、朝陽松榆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還配有助浴室和心理慰藉室等。針對調查的7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設施配備情況,可用下圖直觀表明。
三、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存在的問題
(一)驛站內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目前,北京市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處于剛起步階段,很多基礎設施并未緊跟規劃落實到位,不同區域間的設施水平差異很大。經濟發達、老年居住人口較多的區域,養老服務驛站內部設施就比較齊全,偏遠區域驛站內的設施相對比較缺失,未能達到政策規劃中的要求。
根據對養老服務驛站的工作人員訪談得知,老年餐廳并未普及到各個養老驛站,很多驛站的日托服務做的并不到位,老人吃飯還得回家自己做;床位數遠遠不夠,有些驛站甚至不提供床位,老人只能享受日間照料卻沒有享受短托照料;所調查的全部養老驛站中,只有少數建立了呼叫服務平臺,無法利用多媒體為老人提供便利的上門服務,養老服務存在時間和地點上的局限性;娛樂器材種類較單一,據調查,大多數養老服務驛站中,麻將室和棋牌室居多,缺乏健身器材,久坐對老人的身體也無益。
(二)服務人員匱乏,社會參與度不夠
在調查的養老服務驛站中,基本的人員配置為三人,包括站長和護理員,根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設施設計和服務標準(試行)》第二十三條中規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設站長1人(可兼職),養老護理員與服務對象比例達到1:6,至少有1名社會工作人員(可兼職)、1名醫務人員(可兼職)、1名工勤人員(可兼職)、財務人員1人(可兼職)。”但現實中大多數養老服務驛站選擇一人兼多職,護理員同時負責多項工作,職責劃分不夠細、專業性不夠強。
由于北京市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一項新興的社會工程,人們對此的關注度還不夠高,了解甚少。很少有志愿者加入到驛站里做服務,使養老服務驛站的宣傳工作發展緩慢。
(三)驛站的社會認可度較低,老人的傳統養老觀念未變
如今仍有不少老人甚至其子女的還持有傳統的居家養老理念,認為將父母送去社會養老機構是“不孝、不盡責”的表現。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通常會選擇家庭養老,再加上驛站的費用并不親民,在調查的7家養老服務驛站中,平均費用約120/天左右,老人的退休金有限,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選擇社會養老的。再加上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政府對社區養老驛站的宣傳不到位,使老年受益群體以及他們的兒女對驛站的了解不夠深入。
可見部分老人對社區養老機構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養老機構的寄托照料功能上,未了解現如今的養老服務驛站是多方面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的,不僅僅提供照料服務,還有文娛、醫療健康、心理疏導等多方面綜合性的服務。另一方面,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提供的服務層次較低,還以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方面,無法滿足老年群體越發多元化的精神層次需求,在社會中的認可度并不高。
四、改善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議及對策
(一)加大基礎設施修建力度
養老服務驛站與家庭養老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驛站可以滿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比如陪伴、醫療健康保障以及助餐服務等。這些需要完善驛站內的基礎設施,來為提供服務奠定基礎。改善當前驛站的基礎設施成了當務之急,就目前來看,大多數驛站需要添置托管床位,床位數與本社區有托管需求的老人人數有一定比例;考慮到合理利用空間資源,建議驛站將老年餐桌與文娛休閑區的桌子一并使用,節約空間可添置更多的設施;除了基本的生活設施之外,可添置滿足精神需求的多功能設施,做好老年大學的課程安排;開通驛站的呼叫服務,老人可在家通過互聯網傳達需求,通過手機、電視等設備連接;據調查,休閑娛樂服務在養老服務驛站中受歡迎程度最高,因此,增加娛樂設施的種類是眾多養老服務驛站值得考慮的事情。
(二)增加護理人員的人數,提高其及專業素質及社會參與度
大多數養老服務驛站的“三人行”配置已越發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驛站人數,護理員一人身兼多職難免無法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建議養老服務驛站打造一支專業的服務人才隊伍,可與職業院校合作,大量引進高素質人才,對其進行培訓,使這類服務群體人員持有資格證書上崗。
護理的日常工作應劃到具體人員,減少因一人身兼多職而服務質量下降的現象,因此建議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擴招護理員,以及向社會尤其是各高校征集志愿者。可以通過社區統一開志愿證明的方式吸引高校學生進入社區,了解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既可以增加學生的社會經驗,同時又減輕了社會養老負擔。通過學生在校的宣傳可以使更多學生了解到養老驛站存在的意義以及吸引畢業生前來就業,為養老驛站吸引多元化人才,贏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度。
(三)通過社會宣傳,積極轉變老人對養老方式的觀念
老人的傳統思想觀念成為推進社區養老的一大難題,且部分養老驛站略高的費用,使老人在權衡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中退而選擇了居家養老。政府和社區應大力宣傳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功能、運營模式、以及服務項目,讓老年群體對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有具體的了解;其次,應拓展養老驛站的籌資渠道,集中社會力量進行多元化籌資,以此為驛站的運營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政府應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補貼,使驛站降低其收費標準,降到大部分老年人口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以此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加入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享受更好的養老服務,為其子女和社會減輕負擔。
對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宣傳成了轉變老人養老觀念的首要措施,宣傳方式可通過電視新聞、報紙、各種軟件APP、以及講座宣傳,將驛站的方方面面向社會進行普及宣傳,提高養老服務驛站的社會認可度,改變老人的消費理念,增加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養老消費。
五、結語
北京市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正處于迅速發展階段,各個社區和街道辦共議將閑置空地騰出來,修建了滿足現代老人生活需要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就近養老。在老齡化的趨勢下,需要政府從政策宏觀的角度加以引導,企業加大投資運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力支持,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解決政府在居家養老方面面臨問題的一個有效措施,通過養老服務機構的市場化讓更多企業承接運營,引入競爭機制有利于提高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郭鵬,養老驛站:家門口的“托老所”[J].決策探索,2017年9月第30卷
[2]汪連新等,社區養老服務現狀及問題研究——基于北京市實證調查分析[J].中國市場,2017(5)
[3]張佰瑞,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完善首都養老服務體系[J].專題論壇,2017(38)
[4]程曉青等,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現狀問題分析[J].新建筑,2017(35)
[5]姜向群等,社區養老服務的供需失衡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社會建設,2017(2)
[6]吳曉甜,推出“養十條”讓居家養老服務更接地氣[J].北京人大,2016(11)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