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柴可夫斯基舞劇音樂的誕生是舞劇音樂的改革更是一個舞蹈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他的最后一部舞劇音樂《胡桃夾子》體現出他在舞劇音樂的特點和他對舞劇音樂的革新。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柴可夫斯基舞劇中舞蹈與音樂的融合以及他舞劇音樂的特點分別是音樂的交響化、音樂的戲劇性以及配器。
關鍵詞:胡同夾子;柴可夫斯基;交響化
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是俄國古典芭蕾舞劇的中期代表作,它的場面華麗、表演詼諧有趣,柴可夫斯基用音樂強烈的感染力,精巧地使用弦樂、色彩樂器,使它成為西方國家演出場次最多、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之一。
一、《胡桃夾子》音樂中的交響化
1、主題重現帶來的交響化
在舞劇音樂作品中不斷的進行原樣重現主題旋律,是舞劇創作的常用手法。柴可夫斯基摒棄了之前傳統的寫作方式,對于舞劇音樂作品中的主題重現做出了改變,主題重現都不是單純的原樣重現,而是加入了配器,節奏,力度方面的變化。例如《胡桃夾子》第二幕中的《花之圓舞曲》,這是一首復三部曲式,全曲的主要主題就是34-69小節的主題,它的核心材料來自于引子中的前兩小節。這個主題在全曲一共出現了4次,每一次的重現都有不同變化,第二次出現在呈示部的一個小再現90-121小節,配器上只做出了一個小小的改變,那就是在高音區加入了長笛,增強了它的旋律感。第三、四次的再次出現到了再現部,在這里他做了比較大的改變,加入了大量的樂器,如小提琴、長笛、英國管、大管、雙簧管、豎琴還有打擊樂等,這些樂器的加入使得曲子的交響性增強。
2、啞劇音樂的交響化
這里的啞劇音樂指得是沒有舞蹈的舞劇音樂伴奏形式,主要是用來描繪舞臺的場景、人物的內心以及對話的。《胡桃夾子》第一幕中就運用了許多的啞劇音樂,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克拉拉家中圣誕節的歡樂場面,聚會中大家興奮的心情、小朋友們得到圣誕禮物的心情、以及后來在起居室中克拉拉見到老鼠以及王子的心情與場景。用層層遞進的音樂描繪出了圣誕樹一點一點長大的景象,用單簧管和長笛模仿鐘表上的貓頭鷹在抖動它的翅膀,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反應出了主人公克拉拉當時的內心狀態。
3、借景抒情表現手法的交響化
柴可夫斯基運用大量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脫離了單調的音響效果,使得他的舞劇音樂更具有交響性。在舞劇《胡桃夾子》中,第一幕第二場的第9首《雪花圓舞曲》就是通過對雪景的夸大描寫出了雪花飄飄灑灑、四處飛舞的景象。節奏從緩到急,長笛和豎琴相互交錯,并且在中間部加入了童聲合唱,仿佛天籟之音,使舞曲的抒情性更加濃厚。不連貫的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演奏出了雪花從空中飄落的情景,弦樂聲部的主旋律也一改之前圓舞曲的三拍子節奏,給我們呈現的聽覺效果就是二拍子的狀態,這是柴可夫斯基在節奏上做出了突破性的改變。
二、《胡桃夾子》豐富的戲劇性
1、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他所創作的音樂極具戲劇性,作品有鮮明的性格和多元化的特點,特別是在《胡桃夾子》中還運用了極其大量的性格舞曲,其中的老人舞蹈、木偶舞、嬉游組曲中的《俄羅斯舞曲》、《中國舞曲》、《蘆笛舞曲》都是他的舞劇音樂擺脫“程式化”的最好佐證。其作品體現了鮮活的人物性格以及生動的音樂形象,使用了大量的民族民間的音樂,表現了不同人物獨特的性格或者形象,也帶有濃烈的異國風情。
2、人物性格的刻畫
節奏是音樂和舞蹈藝術中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它是音樂與舞蹈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使他們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基礎柴可夫斯基善于用節奏來刻畫人物。如:他用波蘭瑪祖卡的音樂節奏形象的描繪了機械的“木偶舞”,從而達到視聽效果的統一。《蘆笙舞曲》中的節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首曲子是二拍子,主要多采用連續的四個十六分音符和小附點的節奏,這樣的連續短促的節奏,讓人感覺像是一個在喋喋不休說話的“婦人”。
3、性格舞曲的形象性
性格舞一般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特色的民間舞,他們主要是能夠渲染氣氛,描述劇情發生的環境。柴可夫斯基作品下的性格舞曲是集合了西方和東方的音樂,在《胡桃夾子》的嬉游組曲中就有許多帶有民族特色的舞曲。如:《特列帕克舞曲》是全一首具有濃郁俄羅斯民族風格的作品;《阿拉伯舞曲》的旋律給人一種比較渺茫的虛無的阿拉伯情調等。
三、《胡桃夾子》配器的改革
1、根據題材確定配器風格
由于《胡桃夾子》是一部極具童話色彩的舞劇,所以柴可夫斯基在選擇配器上用了大量的色彩樂器,利用色彩絢麗、活潑簡潔的配器風格,反映出了孩子們具有童真、天真爛漫的性格,也體現了童話故事妙趣橫生的場景。用弦樂撥奏的形式和木管樂器短促跳躍的演奏方式表現出活潑的感覺,豎琴、鋼片琴流暢的演奏表達出夢幻般的童話色彩。
2、新興樂器的使用——鋼片琴
當時,柴可夫斯基大膽的使用了一個新型樂器,那就是鋼片琴(celesta mustel)。鋼片琴和鋼琴的演奏方式相同,但形狀如小鋼琴,力度較弱,音色純凈,因為反應較鋼琴沒有那么靈敏,所以不適合演奏快速連續的樂句。柴可夫斯基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鋼片琴的作曲家。《糖果仙女舞曲》中柴可夫斯基就以鋼片琴為中心,配合弦樂、木管樂器,整首曲子的速度是不太快的行板,首先弦樂進行撥奏,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隨后加入鋼片琴,音色清脆亮麗,第八小節開始才慢慢的加入管樂組,低音單簧管奏出低音聲部的一個連貫的下行音階,有一種詼諧的感覺。樂曲中鋼片琴單獨的華彩部分,音樂顯得很流暢、柔和,顯示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讓大家仿佛看到了衣著華麗的仙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畫面。
結語
柴可夫斯基對舞劇音樂的交響化以及戲劇化進行了非常大的改革,開辟了芭蕾舞劇音樂交響化的歷史先河,也把多元化的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音樂加入到了舞劇中去,融入了東西方的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情,注重色彩樂器的運用,把音樂與舞蹈、劇情、人物和場景緊密的融合在了一起。這部充滿著夢幻般的童話色彩的《胡桃夾子》,表達了柴可夫斯基對樂觀向上、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
參考文獻
[1]果蕾.柴可夫斯基舞劇音樂創作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3:216-218.
[2]王艷新.論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的音樂特征[D].東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何瑋婧(1994-),女,漢族,湖南郴州人,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