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琳
摘 要:一個命題、概念、真理、一段文字由于主體所持的主觀判斷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許多學者想要忽略主觀判斷而孤立地研究語言或者哲學是不全面的,因為主觀判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不可忽視。本文從客觀事實和真理、日常生活、文學作品以及語言產生多維度分析主觀判斷的存在,旨在強調主觀判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張只談主觀判斷而忽略客觀因素。而多數情況下主觀判斷就是說話人要表達的意義,并且就是語言的真實意義。語言學和語言哲學應重視這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主觀判斷;客觀性;語言學
引言
從古希臘到19世紀末,哲學家們為追尋真理而排出人的主觀因素,但是到了現代和后現代,學者們發現這樣只依靠客觀因素的思考有很多缺點,于是相繼提出了主客互動、主體間性的觀點。主觀判斷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本文通過對主觀判斷的多維度分析,強調主觀判斷一直存在的客觀性,從而呼吁學者在研究中應重視主觀判斷。(王寅 2008:7)
一、什么是主觀判斷
Benveniste(1971:225)指出:“語言帶有的主觀性印記是如此之深刻,以致于人們可以發問,語言如果不是這樣構造的話究竟還能不能名副其實地叫作語言”。(沈家煊2001:268)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的,如果沒有主觀判斷參與,語言將失去其真正意義與功能。可以說主觀判斷與人是合為一體的,只要有人的參與主觀判斷就存在。主觀判斷不僅代表主體的態度、情感,而且代表主體對包括主體在內的任何事物的肯定與否定。因此主觀判斷的存在性不容忽視。(李洪儒2016:1)
二、主觀判斷的多維度分析
1 客觀事實和真理
客觀事實和真理其實也有主觀判斷的參與,承認某一客觀事實或真理的前提是說話人對其相信與否。客觀事實和真理不等于語言。“地球是圓的”這一客觀事實在未被證實之前,人們可以說“地球是方的”,這源于其對地球的主觀判斷。可以說在一定的時間、空間里這個主觀判斷是具有真值的。當“地球是圓的”這一客觀事實被證實后,“地球是圓的”這句話仍然具有主觀判斷的參與,即主觀判斷認為“地球是圓的”(P)具有真值,而一切非P都不具有真值。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客觀事實和真理中包含主觀性判斷,但是主觀性判斷并不起主導作用。也就是說無論一個人如何堅持認為“地球是方的”、給出多少證據,但他的主觀判斷是不能改變“地球是圓的”這一客觀事實,即使在其主觀世界中“地球是方的”具有真值。同樣論語中的一年有三季的故事,無論是一年三季還是一年四季,在說話人賴以生存的世界中都具備真值,因此主觀判斷參與客觀事實和真理時不具有主導地位,并且主觀判斷對客觀事實真值的影響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不能一味地否定主觀判斷,更不能忽略主觀判斷的存在。
2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主觀判斷的參與度極高,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既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此處不討論主觀判斷積極或消極影響,僅以此來分析日常生活離不開主觀判斷。例如下面這句話“要過年了,廣州高大上寫字樓里的Jerry,Linda,George 陸陸續續回到了家鄉,脫下西裝名鞋,他們搖身一變,變成了村里的二狗、翠花、狗蛋兒”。這句話闡述了由于主觀判斷對同一人的身份的判斷產生了不同。對于同一對象的描述,由于主體身份的不同,相應具有不同的主觀判斷,得到不同的謂體,并且各自具有真值。若堅持認為判斷具有主觀性,用客觀代替主觀來做分析,那么對于是Jerry還是二狗的爭執將是無意義的。
3 文學作品
可以說文學作品幾乎被主觀判斷主導。比如文學作品中的神靈,從客觀世界來看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義。但是正是由這種主觀判斷創造出的神靈給客觀世界帶來了“屬人”的世界。如若沒有主觀判斷,那么現存的文學作品就不能稱之為文學作品了,而是一堆沒有任何感情摻雜的機器化的語言符號。也正是由于主觀判斷的參與,才能解釋為什么機器人永遠無法代替人類。詮釋具有主觀特點的文學藝術,體現出主觀性概念在藝術中的創造性潛力,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可能有藝術,而且該概念在藝術中作為“原創性”的同義詞存在。(李洪儒 2016:3)文學作品的創作離不開主觀判斷,同樣文學作品的賞析也離不開主觀判斷,當然這些主觀判斷也離不開客觀世界,但是拋開主觀判斷,那么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文學作品將變得無趣乏味,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了。
4 語言的形成
語言形成的過程為:現實-認知-語言。(王寅2008:7)由于人們的認知方式不同,看世界的角度和立場有不同導致對相同現實的描述不同。而認知即是人的主觀判斷。對現實主觀判斷影響主體對現實的描述,而描述正是語言。語言的“主觀性”指語言中留下的說話人個性的印記,包括感情、態度、立場、視角等。(沈家煊,2015:643)帶有諷刺意味的句子就是以說話人或受話人主觀判斷為依據的,如果沒有主觀判斷的參與,將無法理解句子的真正意義。歧義句的產生也與主觀判斷密切相關,由于語境、態度、經歷等的不同,人們采取的主觀判斷有所不同,從而相同的句子產生不同的意思。自然語言最適宜傳達思維深度及其微小的差別。(王源生 劉佑生,2005:246)因此對語言的研究不能忽略甚至是孤立主觀判斷,應重視主觀判斷在語言中的作用,但也不能過度強調主觀判斷,否則就成了唯心主義。
結論
語言不僅是符號,而且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語言離不開人,而人與主觀判斷是一體的,因此語言與主觀判斷是“同在”的。本文通過四個維度來分析主觀判斷的存在。在描述一個真理、客觀事實時,主觀判斷也參與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觀判斷對真理和客觀事實的肯定,促使說話在用語言來正確表達它。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地位、環境、經歷等的不同,其主觀判斷也不盡相同,從而導致對相同事物的理解不盡相同。在文學作品中,主觀判斷表現為創造性,如果沒有主觀判斷,文學作品應被稱為機械式語言。主觀判斷也影響著語言的產生,主觀判斷的不同導致對同一現實的認知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語言,歧義句、諷刺句的產生與理解更離不開主觀判斷。因此無論是做語言學還是語言哲學的研究,研究者們都不應忽視或孤立主觀判斷,應做主觀判斷與客觀因素相互結合雙向研究,從而探求語言與哲學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寅.語言研究新增長點思考之四:后語言哲學探索[J].外語學刊,2008(4)
[2]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1(4)
[3]李洪儒.主觀性概念及其語言哲學價值[J].外語學刊,2016(6)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應用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