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以《說文解字疒部字》為依據,簡要結合《目部》、《齒部》等其他部,對《說文》中所包含的古代病名進行探討和分析,能夠了解到東漢時候醫學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們對醫學的認識,并能進一步通曉當時的一些比較特殊的醫學文化信息。
關鍵詞:《說文解字》;“疒部字”;文化
引言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在語言文字學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說文》共分為540部,共計小篆9353,籀文1163。其中“疒部字”在《說文》七卷下,記載了大量有關疾病名稱的詞條,共收字102個,重文7個,其中包括具體病的名稱、發病時的狀態以及具體描寫、疾病的發展程度和3個有關馬病的字。通過對此部所收的字進行詳細的歸類與分析,簡單結合《目部》、《齒部》、《骨部》,我們可以了解到東漢時代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以及相關的醫學文化信息。
一、疾病的分類和概述
(一)與人身體各個部位相關的疾病名稱
1.與頭有關的疾病
疕:頭瘍也。《周禮醫師》賈公彥疏:疕,頭瘍,謂頭上有瘡含膿血者。
:病也。桂馥《義證》:“頭眩病也。”
2.與口有關的疾病
疦:也。朱駿聲《通訓定聲》:“謂疾病口戾不正。”即口角歪斜。
《齒部》:“,龂腫也。”指的是牙齦腫大。
《牙部》,齒蠹也。”“”亦寫作“齲”。《釋名》更釋其病因:“齲,齒朽也。蟲嚙之齒缺朽也。”
3.與頸部有關的疾病
癭:頸瘤也。《段注》:“頸瘤則如囊者也。”頸瘤,俗稱大脖子,屬甲狀腺腫大一類的疾病。
瘺:頸腫也。錢坫《斠詮》:“此瘰疬字。”即頸部淋巴結核。
4.與腹部有關的疾病
?:腹中急也。腹中急,當依徐鍇《系傳》“急”后有“痛”字。徐注:“今人多言腹中絞痛也。”
蠯:滿也。肝氣脹滿的病。
5.與皮膚有關的疾病
疵:病也。《廣韻支韻》:“疵,黑病。”張舜徽《約注》:“所謂黑病,乃指膚面有黑痕,即今所稱母斑也。”
癰:腫也。《釋名釋疾病》:“癰,壅也。”氣壅否(閉塞不通)、結裹而潰也。即癰腫。
6.與足相關的疾病
瘇:脛氣足腫。王筠《句讀》:“脛氣蓋腳氣也。” 《玉篇疒部》:“瘇,足腫也。”
踒:足跌也。《通俗文》:“足跌傷為踒。”(足骨跌傷)
7.與眼睛有關的疾病
《目部》:“?,涓目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似謂目病常流淚也。”即眼病常流淚。
《目部》:“眚,目病,生翳也。”沈濤《古本考》:“《集韻》曰“目障病也。”
8.與耳朵有關的疾病
《耳部》:“聾,無聞也。”《釋名釋疾病》:“聾,籠也。如在蒙籠之內,聽不察也。
《耳部》:“聊,耳鳴也。”耳鳴是一種聽覺異常癥,為各種耳疾之常發癥狀,多為他病所引起的一種自覺癥狀。
9.與鼻子有關的疾病
《鼻部》:“鼽,病寒鼻窒也。”即患了寒凍而鼻塞不通。多發于秋、冬、春氣候變換之際。
《鼻部》:“衄,鼻出血也。”《素問》:“春不鼽衄。”王冰注:“衄,謂鼻中出血也。
10.與骨頭有關的疾病
:病也。于巖《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卷四:“(僂)蓋即今之脊椎后彎也,亦名龜背。”
痀:曲脊也。《集韻噳韻》:“痀,痀瘺,身曲病。”俗稱“駝背”。
11.與神經有關的疾病
:口冎也。(口角歪斜)冎:口戾不正也。多由中風所致。朱駿聲《通訓定聲》:“此言病中風者。”
?:半枯也。俗稱“半身不遂。”
12.與肛腸泌尿有關的疾病
痳:疝病。張舜徽《約注》:“今俗稱尿道內刺痛而小便難下者為淋病。”王筠《句讀》作“小便病也”。
痔:后病也。張舜徽《約注》:“后謂肛門也”。俗稱“痔瘡”。
(二)與環境、自身免疫有關的疾病名稱
1.傳染類疾病
疫:民皆疾也。王筠《說文句讀》引《字林》:“病流行也。”指急性傳染病。
痁:有熱瘧。《春秋傳》曰:“齊侯疥,遂痁。” 《段注》:“有熱無寒之瘧也。”
2.風濕類疾病
痹:濕病。《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俗稱“風濕病。”
痿:痹也。《段注》:“因痹(風濕)而痿也。”
(三)一些歸屬不明的疾病名稱
癈:固病也。(頑固不治的病)《玉篇疒部》:“癈,痼病也。”
痡:病也。《詩》曰:“我仆痡也。”孔穎達疏引孫炎說:“痡,人疲不能行之病。”
除此之外,從“疒部字”我們可以看到,古人不僅對人體的疾病有很深的認識,對于牲畜的疾病也給予了關注,《說文疒部》:“瘏,病也。”指馬疲不能前進的病。
二、《說文解字疒部》的思想文化
從整體上看,“疒部字”收字雖不是《說文》部首中最多的,但其所收入的字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不容小覷的。
首先,從“疒部字”的具體疾病名稱上看,古人對疾病的認識是有發展的。例如:《疒部》的“疽,癰”,二者都是皮膚瘡癥,但既然命名有別自然有所不同,徐鍇《說文系傳》說疽是“久癰也”。可知二者在程度上是有差異的,癰癥發展下去就會越發嚴重而變成疽癥了,這表明古人充分地考慮了疾病的演變,為對癥治療提供準確依據。
其次,古人對于生病、治療的過程都作了細致的觀察和描寫,一些病雖然沒有固定的命名,但是古人對于其癥狀的認識和說解很深入。
最后,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的中醫思想理論。
《說文疒部》的文化從總體來看,并不像玉部、示部等所蘊涵的文化那么明顯。從人類產生之出,疾病伴隨而生。殷商時代或者更早的時代,人們把自己的健康交由鬼神決定,認為自身的疾病是來自鬼神、祖先的懲罰,因此致祭鬼神,祈禱攘除疾病是他們用來對付疾病的主要手段。古人對于疾病和醫學的認識在漢代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對疾病的認識,首先歸功于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人類思想進步的體現,因此,把思想進步是社會整體文化氛圍中的一部分,由此我們對“疒部字”所負載的文化思想領域的信息加以淺析,古代對醫學的認識遠遠不如現代廣泛,但對某類疾病的細化也讓我們看到古代人思維中對于自身觀察的敏銳度,古代人把“五臟”看做“五行”,陰陽相調和,這也是自身所處社會的影響和限制,因而我們也看到在疒部字中并沒有關于五臟類的疾病。思想的進步和局限都能體現某一時期社會文化對于人的影響,對疾病的認識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段玉裁.說文解字[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3]殷寄明.說文解字精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孫詩懿.《說文解字》疒部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簡介:
楊敏(1994—)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