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辰
摘 要:世界經濟正朝向全球化發展,未來金融市場呈現一高一低的局面,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等的出現,使得經濟市場中出現各種具有挑戰的元素。當前外部環境對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帶來一定的沖擊,本文將分析金融危機下的世界經濟走勢以及對中國的影響,闡述提升經濟實力、提高經濟話語權與影響力等有關理論,以期能夠為我國特色主義社會營造安全、穩定的環境,實現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世界經濟 中國經濟 影響
中圖分類號:F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2(c)-073-02
經濟呈現復蘇、溫和的新生長走勢,美元匯率持續上升,牽動著全球的市場,新興市場跌宕起伏。世界經濟的走勢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影響,應準確分析在金融危機下的世界經濟走勢,以判斷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增強我國應對新市場的能力,協調經濟政策的能力,以及應對風險的決策力。
1 當前世界經濟基本格局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后,GDP持續走低,但在2010年呈現了強烈的反彈跡象,但在反彈后,全球的經濟增長速度在緩慢地下降。直到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僅為3.1%,2017年略有回升。目前,全球通貨膨脹率相對還比較低,在全球130多個國家中,40多個國家PPI低于0,40多個國家低于1,還有40多個國家低于2。可以見得,全球仍舊處于通貨緊縮的狀態。
自2008年危機后,全球潛在的增長速度逐漸放慢,資本投資呈現下跌狀態。而全球人口的老齡化,以及生產率水平的降低,都導致全球勞動生產率水平逐漸下降。從該角度出發,2008年經濟危機將全球經濟的發展壓到最低,在動態上將經濟增長速度降到最低[1]。
2 世界經濟走勢分析
2.1 表面繁榮、實則暗涌
發達經濟總體趨勢呈現上升,經濟增長實際情況高于預期設想。在私人消費支出角度來看,固定投資的回升、企業盈利能力的改變、以及各種因素的驅使下,當前經濟都呈現快速增長的局面。美國連續幾個季度的GDP都達到3%的增速,在消費、投資、進出口等各領域都高于市場預期。歐元經濟也呈現穩健增長的苗頭,三個季度的GDP環比增長均≥0.5%,尤其10月份的經濟景氣指數達到最高。而日本的經濟在“安倍經濟學”的不斷刺激下,也呈現好轉局面。
同時,在外部需求不斷增強的作用下,內部改革在持續發展。自2017年以來,多種新興的經濟體呈現增長動力,并逐漸擺脫了多年的低迷狀態。俄羅斯、南非等地區的經濟回暖趨勢明顯增強,均超出市場預期效果。但表面的繁榮,也難以掩蓋其內部的空虛。金融市場的風險越加明顯,資產價格動蕩在所難免。雖然美聯儲已經明確了漸進式縮表和持續加息等有關政策,但在實體經濟仍舊脆弱的局面下,全球經濟調控政策將在復蘇與膨脹之間來回徘徊。進而進一步提升全球經濟危機的市場風險,股市雖不斷走高,交易量卻明顯下降。顯然,資本市場已經與實際經濟發生了較大的背離,利率將呈現上行趨勢。
2.2 債務增加、隱患潛伏
當前,全球債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負債率不斷上升,政府、非金融企業、個人、無資產抵押家庭等各種形式的債務率都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根據國際金融會的統計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全球債務上升到50億美元,按照總人口數量為70億來計算,全球每人的負債率高達3.2萬美元。債務水平不斷上升的背景下,短期債務壓力不斷加重,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影響經濟的穩定增長。而長期債務,以及大型的債務違約現象,不僅會造成全球性投資消費的萎縮,甚至導致又一輪的經濟危機爆發。
總體來看,全球經濟復蘇超出了預期,但其不穩定性以及不確定性仍舊在不斷增強。深層次的矛盾尚未解決,新一輪的危機又在暗潮中涌動。
3 世界經濟走勢對中國的影響
3.1 機遇與挑戰
全球經濟回升局面,有利于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美國經濟與歐洲經濟的GDP占全國40%以上,美國與歐洲是中國重要的貿易經濟合作伙伴,二者經濟的回轉,將成為中國與之發展合作的重要契機。另外,美國貨幣政策化使得美元升值,使得中國持有美元資產的保值與安全性。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使得中國進口原材料的費用有所下降,提升對通貨控制的能力。當前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下,要善于利用,可有效提升能源資源的安全性,強化中國市場以及資金的利用效率,借此實現進一步的引進來、走出去政策[2]。
但世界經濟走勢對中國帶來了挑戰。中國外部的經濟環境仍舊嚴峻,發達經濟始終呈現著需求不足的局面,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在影響中國的出口行情,也會導致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競爭局面越加激烈。另外,美國貨幣政策化導致新興市場的變動越加頻繁,危機中國金融市場,影響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而美國一向的堅挺行為,對中國也帶來了較大的危害。人民幣外匯中,美元權重最大,美元貨幣的升值意味著中國人民幣兌其他貨幣升值,不利于中國對該經濟體的出口行為。極易引發國際貨幣戰爭,不利于國際貨幣市場的穩定,以及貿易的正常運行。
3.2 優化對策
人民幣匯率走勢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甚至有官員稱人民不會存在貶值的現象。但根據實際的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國際收支、外匯儲備、以及國際政治軍事沖突等現象,都將矛頭指向了匯率市場,引起該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情況。匯率的變化主要取決于本幣價值的變化,以及他國貨幣價值的變化。在當前市場變化情況來看,匯率的變化趨勢可描繪出兩國經濟的走向,并在經濟預期基礎上,得出匯率穩定與否。
人民幣當前所面臨的壓力主要源自市場疲軟,以及美國經濟穩定復蘇的比較。經歷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美國股市以及房地產行業不斷呈現上升趨勢,加劇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因此,面對當前世界經濟走勢的局面,要扭轉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
首先,高度重視專家對市場的預期引導。應更強化中國市場經濟的大國地位,官方組織應加強對中國市場的預期引導,積極澄清各種不實傳言。并加強大數據的使用,做好專業預測以及重大事件預警機制,引導市場對數據的嚴加分析,進而提升對人民幣,對中國市場發展預期的分析能力。
其次,要重視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企業。在世界經濟危機潛在的背景下,應重點培育抵御經濟風險能力較強的企業,以實現國民經濟指數的不斷上升,國家經濟不斷強化。保證消費升級的趨勢,成為推動當前經濟轉型與升級的重要力量。隨著全球經濟不斷發展復蘇的局面,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也在隨之變暖。投資在提升經濟增長的舉措中具有重要地位。2015年消費對GDP的貢獻均在50%以上,2015年更是上升到73%以上。消費升級將成為中國應對世界經濟走勢影響的重要方式,也將成為中國城鎮化加快、經濟不斷提升的重要渠道。
最后,應不斷強化高新科技的發展,實現科技強國。保持高端科技的研發力量,利用各種高端裝備,加速經濟增長。努力實現技術推動工業升級的力量,并對低端制造業提供技術支持。以及對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施行適當的合并方式,以取代劣勢企業,強化優勢企業的發展。而清潔工業、高技術、高端裝備企業,以及出口結構優化的企業,都應加以重視,以實現我國全球出口份額比例的明顯上升[3]。
通過長此以往的發展,我國經濟運行效率與經濟水平將明顯得到改善,并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國家應順勢而為,持續安排各種政策,并逐漸改變民生,以提升公共財產對民生的財政支持,強化社會保險覆蓋面積,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危機下的世界經濟發展走向,以及對中國的影響,得出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雖呈現快速增長局面,但總體而言仍舊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呈現優劣兩種局面,中國應對此強化本國優勢企業,正確看待人民幣升值貶值現象。以及強化科技強國的思想,優先發展高端科技企業,出口企業,增強我國全球出口份額比。對我國經濟提供保障,避免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金瑞庭.2018年世界經濟走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J].中國發展觀察,2018(6).
[2] 楊根燦.世界經濟走勢與中國的政策選擇[J].金融經濟,2016(16).
[3] 馮藝暉.美元匯率走勢以及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影響[J].現代商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