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樂
摘 要: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其各工會組織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我國工會的維權職能主要包括維護職工的勞動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與勞動有關的權益。
關鍵詞:工會;職工合法權益;工會維權
一、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
職工的勞動權利包括勞動就業的權利和因勞動而取得相應的社會報酬、勞動保險、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權利。依據《工會法》,工會維護職工的勞動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工會有權對企業、事業單位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問題進行調查;企業、事業單位如果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定,侵犯職工勞動權益,工會有權代表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交涉,要求企業、事業單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工會幫助、指導職工與企業以及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以及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工會有權參加勞動爭議的調解、仲裁工作,有權提出意見;工會有權對新建、擴建企業和技術改造工程中的勞動條件和安全衛生設施提出意見;工會發現企業違章指揮、強令工人冒險作業,或者在生產過程中發現明顯重大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有權提出解決的建議,企業應當及時研究答復;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工會有權向企業建議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企業必須及時作出處理決定;職工因工傷亡事故和其他嚴重危害職工健康問題的調查處理,必須有工會參加。職工的民主權利主要包括職工依法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也包括職工民主管理企業、事業單位的權利。工會組織通過代表和組織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途徑,對職工合法權益加以維護。
二、工會維權的社會功能
(一)提高工資福利
工會通過維權為其會員爭取較非會員高的相對工資優勢,然而,工會在提高會員收入水平的同時,也在整體上促進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除了提高工資,工會調整了整個報酬的構成,提高了福利在報酬中的比重,尤其是保障性的福利,這些調整促進了社會福利化程度的提高;通過限制管理方隨意確定工資的政策,工會的標準工資政策減少了同一企業內部和不同企業之間的工資不平等;工會對工資增長的訴求是依據工資分配增長與經濟效益增長相適應的原則在與雇主方討價還價后得出的,并非壟斷價格,而是雙方可接受的合理價格。工會通過集體談判不僅將談判單位的工資增長與員工要求相統一,并形成了合理預期和穩定的增長機制,對相關企業組織也形成一定的工資壓力,從而有利于工資水平的普遍合理增長。
(二)發展產業民主
工會通過維權可以促進工人被公正平等地對待。工會化工作場所,往往建立固定的申訴渠道來解決工作場所工人的抱怨。在非工會化企業中雇主可能隨心所欲地對待工人,但在工會化企業中,如果雇主要處分一個工人,就必須遵循既定的程序并給出合理的理由。如果某個工人對雇主有不滿情緒,也可以向工會傾訴并通過工會要求雇主作出相應調整。
(三)提高生產效率
工會為雇員提供表達機制替代出走機制,使雇員能夠通過工會將自己的建議和意愿傳達給雇主,避免了單個雇員因為意見表達而可能帶來的不利局面。工人的工作動機可能會因此得到強化,從而降低了員工的離職率,減少了工作程序的中斷,進而提高了生產力。勞資雙方的和諧與穩定也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企業基于穩定的勞資關系所形成的人力資本收益具有穩定預期,并成為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保證。
(四)維護社會公正
工會切實維護職工的權益,使職工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所在。團結在工會的旗幟下,勞動者所能夠改變的不只是工作條件,還包括自己的整個生活。工會所壓迫的不只是職工所在單位的雇主,也包括那些沒有建立工會并試圖排斥工會的企業。由于工會維權的震懾作用,很多未參加工會的工人的工資和勞動條件也得到提高和改善。正如很多學者提出的,工會發揮維權職能的一個主要貢獻在于改善工人在工作場所和社會當中的自由度。這是工會維權所發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作用,甚至超越了它的經濟作用。
三、我國工會維權職能的實現途徑
(一)參政議政
工會與政府之間建立起一些雙方認可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的交往方式。從一般管理意義而言,政府是管理主體,是社會政策的決策者,而工會則是管理客體,是政府決策的參與者、影響者。對工會而言,對政府的各項決策的影響行為都可以看成是參政議政行為。工會組織在參政議政過程中,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客體,而是以一個要對對方施加影響的主體的面貌出現的。因此,在工會組織參政議政與政府所形成的關系中,工會又是一個行為主體。工會參政議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需要工會組織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參政議政的新渠道、新方法。
(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
集體協商是指用人單位與其所屬的職工依法組成代表團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原則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保險福利、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職業培訓等勞動標準簽訂集體合同而進行商談的活動。
集體合同制度是起源于工業化市場經濟國家的一項勞動法律制度,指的是由工會代表工人與雇主及雇主組織就勞動條件、勞動標準問題進行協商、談判,簽訂集體合同的法律行為。”《工會法》把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作為工會維權的主要途徑之一。《工會法》第六條規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工會通過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調勞動關系,維護企業職工勞動權益。”同時,《工會法》從工會權利的角度規定了工會進行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工會法》第二十條規定:“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以及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通過。工會簽訂集體合同,上級工會應當給予支持和幫助。企業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企業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提請仲裁,仲裁機構不予受理或者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此可以看出,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是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歐陽淑,韓麗欣.我國工會組織治理的法治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13)
[2] 杜娟.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國有企業工會的探索與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8(08)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煤集團宏圣公司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