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靜
“幼兒園是寶寶的圍城,有的寶寶想進去,有的寶寶想出來。幼兒園也是我的圍城,我一邊盼著她能通過幼兒園,融入這個龐大的世界,一邊又難分難舍,別過臉去,比孩子哭得還要傷心。”這是一位家長在孩子剛入園時告訴我的,當時,她正悄悄躲在教室外面,透過窗戶的一角往教室里張望,搜尋著自己寶寶的身影,臉上掛著大寫的焦慮。而此時,她的寶寶已經在娃娃家的角落里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與游戲,樂此不疲地往碗里舀著各種色彩繽紛的紙制食品。我輕輕地對媽媽說:“放心吧,看來孩子很喜歡幼兒園這些新鮮的玩具。”“咦,剛才她還哭天搶地地喊不要上幼兒園呢……”媽媽一臉疑惑又稍帶些失落。“她是哭給你看的。”我微笑著告訴她。
作為一名從教25年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曾經遇到不少這樣的家長,也見識過不同個性的孩子,每年的9月開學季幼兒園總會上演大同小異的入園焦慮故事,有孩子的焦慮,更多是家長的焦慮。而每一次,根據不同孩子的情況,我和老師們也總是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首先要讓家長知道一條:相信我們,是專業的!只有家長接受了這條,才能成為幫助孩子緩解焦慮,盡快融入幼兒園生活的“神助攻”。
多一點時間,讓“哭臉”變“笑臉”
首先,當我們和家長討論“分離焦慮”時,我們試圖把兒童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依戀”更多地讓家長接觸并認識到。“依戀”是一種復雜的、漸進的過程。雖然“依戀”的定義不斷變化,但是它最本質的要素是照料者對嬰幼兒的親密和回應。嬰幼兒既有能力又很脆弱,他們需要依靠一個或多個成人提供持續且積極的體驗,才能逐漸變得有安全感和自主性。這其中除了家長,就是孩子進入幼兒園后每天接觸的老師。老師也許會給家長建議:“你把孩子送到這里,跟孩子打好招呼就可以掉頭走,寶寶哭一會兒就好了。”但是專業的老師會告訴家長為什么:因為這樣做是讓你的寶寶和新的照料者之間更快地建立起新的依戀關系。
專業的老師更多采取的措施是當父母離開后,全身心地與孩子之間保證“優質時間”的互動,溫暖且積極的互動方式能鞏固孩子大腦的神經元聯結,從而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并使之發展。專業的照料者是不會僅僅滿足于監管群體孩子,而是會關注個體孩子以及他們的差異。所以,往往當你走進教室,會看到老師身上掛著一個哭著不肯停的寶寶,身邊靠著一個堅持不放棄輕輕啜泣卻又偶爾四處張望的寶寶,左右還轉著一兩個自己拿著玩具需要老師給予回應的寶寶。專業的老師會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并為孩子創設有趣的環境,讓他們情緒平復后能很快地投入其中。這其中,教師還會通過邀請幼兒園大年齡孩子參與小年齡孩子的部分游戲、生活,以幫助其中一些分離焦慮較嚴重的孩子,在同伴互助的影響下,自身產生克服焦慮的免疫力。
當今的腦科學研究已經持續驗證了關于“依戀”意義重大的發現,那就是:早期回應式的照料和溫暖且穩定的關系有助于孩子依戀關系的建立,進而促進他們的大腦健康發展。也許這么一說,會提醒一些因為孩子一哭一鬧,就猶豫著決定不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家長吧。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神經元系統需要更多地時間來反復激活,直到他們適應新環境。所以,首先請家長們不要因為孩子入園時的大聲哭鬧,而心一軟地將寶寶帶回家,而是要給予孩子和老師更多的時間與耐心去適應彼此。
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焦慮
在入園季,焦慮的不僅僅是孩子和家長,還有幼兒園老師。面對著三十多個哭哭啼啼的陌生寶寶,三十多雙既期待又緊張的眼睛,老師也容易焦慮不安,他們希望能和孩子迅速建立起親密的關系,希望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好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對于老師而言,最大的焦慮就在于建立起孩子、家長對自己的信任,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家長。從幼兒園的角度,我建議家長可以嘗試著這樣做:
園長媽媽的入園提醒:
1讓家長與孩子說再見后,就要立即離開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比孩子焦慮,建議家長在和孩子告別后,立即離開,這有助于孩子更容易應對分離焦慮。建議家長和孩子之間也建立一種特定方式的告別,具有儀式感的告別方式可以讓孩子逐漸接受父母要暫時離開的事實,如一個親密的吻、一個緊緊的擁抱、一個興奮的擊掌。同時告訴他:“你知道媽媽會在放學前來接你!“媽媽等著聽你告訴我,幼兒園有啥好玩的,家里沒有的”……
2給孩子充足的心理準備期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前,家長應該經常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對上幼兒園這件事兒滿懷期待。比如,每天清晨,媽媽可以在寶寶起床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溫暖的擁抱,然后告訴寶寶:“寶寶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幼兒園的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每天給寶寶一個大擁抱,他是會像媽媽一樣愛寶寶的人。”等寶寶真正入園后,就能更容易接納新的照料者了。
在送寶寶入園的時候,建議家長為寶寶制作一份“自我介紹”,“自我介紹”里詳細說明寶寶的個性特點、作息習慣、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等,讓老師能在短時間內對孩子有一個具象的了解。
積極引導
比如平時可以和孩子聊聊諸如此類的話題:你喜歡老師嗎?今天你哭的時候,某某老師是不是牽著你的手陪著你?我想,她一定很喜歡你。某某老師和我說,她最喜歡看你玩蕩秋千時的樣子,笑得像朵花……這樣能讓孩子更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逐漸建立起與教師之間的信斷口依戀。
積極溝通
積極溝通非常重要,它能避免不必要的猜忌。有一次我到一家幼兒園給家長們做講座,遇到一位外婆,和我抱怨說孩子很難適應幼兒園,因為老師都不喜歡她,嫌她吃飯慢。我問外婆:“您和老師溝通過嗎?”外婆說:“老師都沒來和我們說過,我們也不敢找老師,老師會嫌我們煩的,本來小朋友就讓老師煩了。”這就是問題最重要的癥結,遇到問題時,不主動溝通,帶著負面的情緒在揣測,無意間又將自身的焦慮傳遞給孩子,惡性循環之下,孩子一直無法與老師建立起很好的情感銜接。
人的一生要經歷各種形式的“轉換”,“轉換”是指從一種生存環境、學習水平和經歷向另一階段的過渡,2~3歲的孩子從家庭到幼兒園是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次轉換,是他們人生旅途中必經的一件大事。我想代表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對家長說,既然選擇了我們,就請相信,我們是專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