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雅
近些年來,好萊塢視覺特效團隊——美國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通過其獨有的虛擬人像技術和豐富的虛擬特效經驗已經成功“復活”或再現多位虛擬明星人物進行舞臺表演。其中,團隊重金打造的亞洲首場虛擬成像表演——《如果能許一個愿:鄧麗君20周年虛擬人紀念演唱會》,更是讓中國觀眾交口稱譽。這場視覺革命,不僅實現了影像呈現的突破式創新,帶來了全新的娛樂體驗方式,同時也推動了現有商業模式的發展。但亦真亦幻的美麗背后,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現行的法律法規無法對虛擬成像表演這一新興事物做出完整準確的規制,其版權問題與保護亟待解決。
一、虛擬成像表演產生
(一)虛擬成像技術原理
虛擬成像技術主要是指全息投影技術,是利用光學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根據投影技術不同可分為180°、270°、360°全息投影和幻影成像。目前運用較多且技術較為成熟的幻影成像,主要是利用光學反射原理,在有真實舞臺的現場,借助相關設備將投影反射到舞臺側邊呈45°放置的全息介質上,并通過計算機合成技術、虛擬成像技術等實現真正的裸眼3D,最終呈現出的奇幻表演效果讓觀眾難辨真假。
(二)虛擬成像作品制作
虛擬成像表演從制作到最后呈現,需要借助一系列復雜的制作方法與步驟。一般分為:素材采集、模型重建、動作捕捉、虛擬合成、全息輸出,這5個技術階段。以虛擬鄧麗君的創作為例,包括:素材收集階段,在鄧麗君生前留下的海量影像資料中,制作團隊需要大量翻看并從中選取有價值的素材和信息,包括形象、表情、動作和演唱姿態等;在模型重建和動作捕捉階段,需要先構建出人物的虛擬模型,在請真人模仿鄧麗君表演的同時,捕捉其面部表情、演唱姿態等動作細節,把收集到的素材數據添加到模型中;在虛擬合成階段,具體到鄧麗君的每個面部細節,包括頭發、眼睛、面部表情等,并對顏色、亮度等調試渲染,盡量貼近真實人物;導出階段,在演唱會現場將虛擬影像折射到舞臺上呈45°放置的“全息膜”上,并加以舞美、音響、燈光,最后呈現出如幻如真的虛擬成像表演。
二、虛擬成像作品性質認定
虛擬成像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到科幻電影、電視節目、產品發布會、舞臺表演等領域。虛擬人物形象,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舞臺表演或各類場合。那么虛擬鄧麗君是否構成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
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是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首先,就“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這一規定而言,雖然虛擬影像轉瞬即逝,但它以信息數據和計算機系統為依托,可以反復播放,能夠實現有形形式復制。因此,虛擬成像作品是否屬于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關鍵在于是否具有獨創性。現階段虛擬成像作品的產生一般包括:從“無”到“有”,即沒有利用現有人物形象而直接通過技術虛構出一個虛擬人物形象,如科幻電影里的科幻形象;和從“有”到“有”,即利用現有人物形象再通過技術虛構出該人物的虛擬形象進行表演。前者具有獨創性,構成著作權法定義的作品。而后者,具體而言又包括:一是,從“虛”到“虛”,即利用現有的虛擬人物形象并以虛擬成像技術再現,如日本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的全息投影演唱會;二是,從“實”到“虛”,即利用現有人物形象再通過虛擬成像技術進行虛擬表演,如2015年央視春晚節目李宇春與其虛擬影像表演的《蜀繡》和本文所談的鄧麗君虛擬人演唱會。筆者認為這兩類作品同樣構成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因為從前述虛擬成像作品的產生過程來看,在整個制作過程中,不僅涉及多類學科和需要多種技術,還包括制作團隊在前期對人物素材的選取、中期加工和后期制作,這需要制作方運用多種技術進行個性化選擇并付出智力勞動,屬于智力成果。同時,這種顛覆性的技術成果在最后所呈現的作品是獨立于原生影像的新作,具有獨創性,而不是一種機械的模仿和簡單的再現,因而,不能簡單地認定其為錄像制品。如初音未來的虛擬影像制作首先要征得虛擬人物初音未來的原創作者的許可,而后創作出來的虛擬影像及其表演仍具有獨創性,制作者應當享有著作權。所以,虛擬鄧麗君構成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
從作品類型上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四條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并且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其中,電影作品是以特定技術即電影技術為表現形式。而虛擬成像技術一般是通過計算機繪制編輯虛擬人物形象,后將虛擬影像折射到45°傾斜放置在舞臺側邊的全息介質上,并加以舞臺劇場等系統完成表演。其次,法律規定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這一表述直接來自于《伯爾尼公約》中對于類似攝制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的描述,該表述并非強調創作方法,其本質在于作品的表現形式。雖然虛擬成像技術作品并不只是靠攝制完成的,但由于現今的視聽作品也可以采用電腦合成等方式創作,并不一定需要“攝制”,而且,對作品共性的描述應著眼于表達形式,而非產生過程。因此虛擬成像技術作品可以作為電影類作品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那虛擬成像技術作品是否屬于計算機軟件?我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規定的計算機軟件“是指計算機程序及其有關文檔”,雖然虛擬影像要通過計算機來收集、合成相關的信息數據制作完成,類似于計算機軟件的創作。但在作品生成后期,還要借助光學反射原理形成影像,并輔之一系列相關的舞臺技術系統,是一種涉及多類學科的綜合技術。因此,筆者認為,把虛擬鄧麗君歸屬為以類似攝制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更為恰當。
三、虛擬成像表演的表演權與表演者權問題
現階段,虛擬成像技術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即利用現有素材(現有人物的表情、聲音、動作等)塑造虛擬人物并進行舞臺表演。但虛擬成像表演是否需要獲得表演者授權的問題,是目前業界較為關注的一個焦點,這需要具體分析虛擬成像表演所涉及的表演權與表演者權的問題。
(一)權利本體比較
在我國知識產權法的權利設置當中,表演權與表演者權同置于一個法律文件即著作權法。二者的權利名稱雖有一字之差,卻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第一,權利來源不同。表演權屬于著作權,是一種財產性權利,而表演者權是在著作權人將作品的表演權許可給表演者使用的基礎之上產生的權利,是一種鄰接權。著作權并不等于鄰接權,但二者都是知識產權的下位概念。第二,權利主體存在差異。表演權的權利主體是著作權人,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而我國著作權法的界定的享有表演者權的表演者包括演員和演出單位,按照《羅馬公約》的規定:表演者是指演員、演唱者、演奏家、舞蹈家和演出、演唱、朗誦、演講或者以其他方式表演文學藝術作品的人。第三,權利所指向的客體相異。表演權的權利對象是具有獨創性的作品。表演者權的客體是具體的表演活動,包括表演者的形象、聲音、動作等要素以及要素間的各種排列和組合。且表演者權的物質載體要明顯大于表演權,即從單一的作品擴展到作品與非作品,雜技、魔術、民間文學作品也存在著表演者權。第四,權利內容的范圍不同。表演權只是一種財產性權利,而表演者權因表演者本身體現了表演者的人格,具有人身性質,是既包含人身性又具備財產性的權利。
(二)具體權利的實踐應用
從“鄧麗君20周年虛擬人紀念演唱會”的整個演出過程來看,虛擬成像表演構成大致包括實景造型、虛擬人物、旁白音樂、舞臺燈光等。從法律角度分析:首先,虛擬人物形象的制作一般涉及肖像權,需要征得權利人的授權同意;同時,表演過程中使用的部分背景音樂,只要還在作品保護期內,就要征得音樂作品權利人的使用許可。但虛擬鄧麗君對《甜蜜蜜》等歌曲的演唱行為是否屬于表演行為、其作為表演者是否享有表演者權、如果表演他人節目是否需要獲得表演者授權等問題還值得進一步商榷。
首先,表演是表演者通過聲音、表情、動作等展示原作品的藝術美感、對原作品公開再現的一種傳播形式 ,表演內容不僅包含原作品 ,也包括表演者為傳播原作品而付出的勞動成果。表演者的表演活動雖不能達到著作權制度對作品的“獨創性”要求。但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表演者的表演行為不僅是對原作品進行空間的擴大和觀眾的拓展 ,更是對原作內涵解構之后的重建與擴張[5]。表演者付出的創造性勞動應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認可,并因此享有屬于自己的知識產權即表演者權。其次,對于表演者這一權利主體而言,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表演者包括演員和演出單位,雖然表演者的范圍包含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但并不能因此簡單地把虛擬人物當作表演者的主體。同時,從表演行為這一角度看,不論自然人、法人或是其他組織,都具有作為民事主體的基本條件,即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但虛擬人物卻不具備這一條件。因此,筆者認為虛擬鄧麗君對《甜蜜蜜》的演唱行為不屬于著作權法要保護的表演行為且不能享有表演者權。但虛擬鄧麗君的制作團隊可以作為“演出單位”對虛擬鄧麗君的表演享有表演者權。
如果虛擬鄧麗君演唱他人歌曲,如《青花瓷》,就需要獲得歌曲《青花瓷》的詞曲作者等著作權人的授權。但是否需要獲得《青花瓷》表演者周杰倫的授權呢?依據法律對表演者權的規定,法律并未禁止他人表演與表演者相同的作品,即使是高度模仿,表演者也無權限制他人與自己表演同一作品 。相反,著作權人因享有表演權而有權允許或限制他人表演自己的作品。因此虛擬鄧麗君若要進行演唱,僅需要獲取歌曲《青花瓷》的著作權人的授權,就可以表演周杰倫演唱過的作品。從現有技術來看,虛擬成像作品不屬于錄音錄像制品,所以虛擬成像表演也就不涉及表演者權的問題。但如果虛擬成像表演只是機械模仿和簡單再現表演者的表演作品,在未經表演者授權的情況下就有可能侵犯表演者的表演者權。
目前,日趨成熟的虛擬成像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為人們所熟知。如倫敦Diesel的時裝發布T臺秀場上利用虛擬成像技術呈現出的虛幻縹緲的煙霧和讓人汗毛倒豎的怪獸,為模特走秀增添神秘獨特的色彩;再如,2016年9月結束的G20峰會的迎賓晚會《最憶是杭州》中的節目《天鵝湖》,更是將虛擬成像技術完美融合到經典的芭蕾舞表演中。這場頗具創新的前沿技術,不僅帶給大眾全新的視覺享受,同時也推動著商業模式的多元化發展。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虛擬成像技術可能會超越現有技術水平,不只是利用現有素材塑造虛擬人物進行表演,而是脫離現有素材,或通過掃描虛擬影像生成新的虛擬影像,或直接實現虛擬成像設備間的復制,那時則需要更具體地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版權問題。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