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曙光
摘 要:新課改中明確要求教師要充分處理好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課程教學活動不僅是傳授知識和訓練能力,它還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信息傳遞、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我們如何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呢?本文從培養興趣誘導學生主動參與,精心設計問題啟迪學生主動參與,教給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優化課堂練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四方面展開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主導作用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原則。其主導作用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其積極思考問題,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會想、會說、會做、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得到全面、主動地發展。只有充分發揮教師 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體現。
一、培養興趣誘導學生主動參與
興趣是學生對客觀事物的選擇心理,是學生以積極態度認識事物或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因此,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機能的重要心理動力。因為,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出“新、奇、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設計操作情景,游戲情景競賽情景,討論情景等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意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于樂,享受獲得成功的喜悅,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精心設計問題啟迪學生主動參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指揮棒,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思維價值確切,思維指向明確,思維空間寬松,思路要求完整,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思維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啟迪智慧,發現規律,學會知識,體現出教師引路,學生探索。教師怎樣才能設問得好呢?
(一)設問在起點上。
數學知識的顯著特點是高度的抽象性、結構的嚴謹性和聯系的緊密性。每學一種新知都要受到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作用和影響,都與舊知識有固定的聯系,這些舊知識是學習新知的基礎,也是他們探索新知的出發點。抓住了這些聯系,也就抓住了解決新知識的突破口,才能完成新知識的內化,構建新的知識結構。
(二)設問在重點和難點上
重點,是指在整個知識結構中起紐帶作用的知識點。教師要針對重點,設計出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解決矛盾的辦法,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難點,即難于掌握的知識點,是學生認知水平與抽象復雜的知識之間的矛盾。分析難點難在何處,難點形成的原因,從而設計出化難為易的問題。
(三)設問在明理上
明理是知識的深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明朗透徹,尤其在概念、法則等基礎知識教學中,學生不能停留在會做,而且明白為什么這樣做。
(四)設問在抽象概括上
這種設問通常都在新知識的形成階段。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一般都是按照感知--表象--抽象的邏輯順序編排的,它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每個新的知識點都在學生充分的感知,建立起清晰表象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只有抽象概括,學生的認識才能得到升華,解答數學問題才有明確的理論依據。所以,每節課在抽象概括的設問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給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
注重學法指導是現代教學的發展趨勢之一,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單靠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許多東西要靠自己去學習,作為數學技術的任務不單是教數學,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去數學,正是“授人之魚,只供一餐之需;而給人之漁,終身受益”給我們的啟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的做法是:一是指導表達,優化“講”的過程;二是引導觀察,優化“看”的過程;三是誘導思維,優化“想”的過程;四要鼓勵質疑,優化“悟”的過程。只要教師時時、處處給予學生恰當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就會大大增強,就會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探究真理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創造力就會自動提高。
四、優化課堂練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能鞏固知識形成機能,而且能啟發思維、培養能力、反饋信息,優化練習設計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方面,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注意當堂鞏固。設計練習時,目的要明確、有的放矢、防患與未然、層次分明,容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設計練習內容時,分層不搞一刀切,可使后進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飽、優等生吃的好,讓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數量不一定多,更不能搞成題海,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倘若教師能夠導之有方,常導不懈,學生便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自成其才。
參考文獻
[1]顧振威.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 2013 (36)
[2]陳雪蓮.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J].教育,2015 (19)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州區趙家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