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福 鄧樹榮 唐作佳
摘要 利用恭城縣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氣象災情資料,對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低溫冷害等恭城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氣象災害防御建議。
關鍵詞 恭城縣;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4-054-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22
Abstract Us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ata in Gongcheng Coun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rainstorm, flood, gale, hail and cold damage and their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Key words Gongcheng County;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恭城縣位于廣西桂林市東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河流沿岸有較為平坦的小沖擊平地,全縣東、西、北3面為中低山環抱,中間為一條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間河谷、平地、臺地、丘陵相互交錯。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南嶺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夏長冬短,四季分明,熱量充沛,雨量充足,無霜期長,氣候宜居。恭城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使得暴雨洪澇、高溫、干旱、大風、冰雹、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頻發,農業生產受到較大影響。恭城作為農業大縣,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至關重要。
1 恭城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1.1 暴雨洪澇
恭城縣由于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均勻,汛期降水較集中,暴雨較易引發洪澇災害。如2015年5月19—20日全縣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山洪暴發,12萬余人受災,受災人數占全縣人口總數近50%,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7億元,農業基礎設施、農作物等受災嚴重。
恭城縣暴雨天氣主要集中在3—8月(圖1),5月份處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受高空切邊和地面靜止鋒影響,容易發生暴雨天氣,每年汛期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1.2 干旱
干旱是農業生產活動中常見的非生物脅迫因素之一,對全球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在所有自然災害中排在首位,占53%,其危害相當于其他自然災害之和[1]。恭城縣干旱主要發生在9月下旬到次年2月,這6個月的降水總量僅為全年降水總量的24%。春季不會出現干旱,夏季干旱發生的幾率也很小。
結合氣象干旱等級標準[2],統計恭城縣1971—2010年各級干旱出現次數(圖2)。由圖2可以看出,恭城干旱最嚴重的是1974、1999年,干旱程度最輕的是1983、2005年。連續4旬降水≤10 mm,就是恭城縣極端干旱天氣,30年來共出現13次,對恭城縣的農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影響比較大。
1.3 高溫
高溫天氣指日最高溫度≥35℃的天氣,恭城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溫度偏高,高溫出現日數較多。由圖3可知,2009年高溫日數達到51 d,1993年最少,僅為8 d,高溫日數總體呈增加趨勢。日最高溫度≥40℃出現了3次,分別是1971年7月21日、2003年7月23日、2007年8月8日,其中2007年8月的極端高溫達到了40.9℃。高溫加大農作物的蒸散作用,容易引起缺水,溫度過高,生長將會停止,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如早稻、玉米乳熟期受高溫天氣影響,致使籽粒灌漿速度加快,干物質合成時間縮短,俗稱高溫逼熟,空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產量銳減[3]。
1.4 低溫霜凍
霜凍作為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主要發生在晴朗無風或微風、空氣濕度小及低溫天氣條件下,造成植物落花、落葉,失去使用價值,甚至全株死亡[4]。恭城縣霜凍一般發生在11月至翌年3月,對農作物影響很大。11月恭城月柿、砂糖橘等主要經濟水果已處于成熟期,如遇霜凍將造成大面積損壞,3月份正處于很多水果的萌芽期,霜凍一夜之間可以造成嫩芽凍死或凍傷,可能造成全年絕收。如2010年3月10日,蓮花鎮月柿核心示范區因霜凍造成月柿嫩芽全部凍傷凍死,月柿全年大幅減產甚至絕收,同時果品大幅下降導致單價大跌。
1.5 低溫連陰雨
低溫陰雨天氣是指每年春季2—4月,北方冷空氣南下勢力開始減弱,南方暖濕氣流開始活躍,冷暖空氣在華南上空交匯產生的陰冷、細雨綿綿、少日照天氣[5],主要指每年3—4月發生日平均氣溫≤12℃,連續3 d或以上的陰雨天氣。恭城縣春季低溫連陰雨天氣平均結束期在3月中旬,最遲結束期出現在4月中旬。3月中旬以后出現的連續低溫陰雨天氣對春播育秧危害極大,會造成早稻嚴重的爛秧,其結果是減產或顆粒無收,同時對桃、李、柑橘等果樹開花坐果影響也很大,溫度越低,連續時間越長,落花落果越嚴重。
1.6 大風
春季恭城縣常發生雷雨大風天氣,颮線大風記錄1967—2016年共出現過6次,屬于極端大風天氣,發生概率低,但破壞性極大,近年來呈多發趨勢,如2005年4月和5月共出現2次,大風過境之地,農作物、農業設施受損嚴重。
1.7 冰雹
冰雹是一種局地性、突發性的強對流天氣,也屬于極端強對流天氣。根據恭城縣氣象資料統計,1957—2016年共發生16次冰雹,年均0.32次,最多年發生2次(1980年),大多數年份不會出現冰雹。冰雹災害突發性、局地性強,出現的年份對恭城縣農業生產造成災害損失嚴重。
2 恭城縣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現狀
2.1 人工影響天氣工程
1986年開始,恭城縣氣象部門開始利用37高炮開展人工增雨、消雹等人工影響天氣,2001年以后利用火箭、人影雷達等先進設備開展人工增雨、消雹等,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在抗旱、防雹、降低森林火險、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目前恭城縣建設標準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1個,各型火箭發射架3臺,人影作業雷達1部,作業車輛4臺,年均增雨作業區面積逾2 200 km2,有效減輕了干旱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但仍然存在人工影響天氣工程體系尚未完善,特別是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基地建設嚴重滯后等問題。
2.2 農田水利工程
長期以來為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政府組織修建了大量堤防、峻山水庫等農田水利工程,為抵御暴雨洪澇、干旱等農業氣象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進行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庫加固、田園化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溝河湖防洪排澇的能力,水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但由于恭城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基礎薄弱,解放初期建設的防洪排澇抗旱工程建設標準低且使用年限久遠,防洪、蓄水、抗旱等抵御農業氣象災害能力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區尚未完善防御工程的建設,給突發農業氣象災害帶來比較大的困難。
2.3 氣象災害監測系統
從2006年至今,恭城縣已建成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4個鄉鎮區域自動氣象站、9個氣象信息服務站、1個農田小氣候監測站、108個氣象預警大喇叭,其中區域自動氣象站覆蓋全縣所有鄉鎮及縣內大中型水庫,氣象預警大喇叭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初步建成基本合理的綜合氣象災害監測系統。但依舊存在農業氣象災害綜合監測能力和水平仍不能滿足防災減災的需求,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建設的投入與需求不相匹配,氣象預警大喇叭覆蓋范圍局限于村委,與村村通、戶戶通的需求相差甚遠等需要解決的問題。
2.4 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及預測
短期天氣預報及短期氣候預測,特別是汛期氣候預測是縣委政府防汛抗旱的重要科學依據,目前,已初步建成“兩系統一平臺”、恭城縣為農氣象服務平臺、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恭城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等預報預警服務體系,如準確預報2014年“5.16”、2015年“5.20”等特大暴雨天氣過程及強度,充分發揮“發令槍”作用,及時轉移觀音鄉人民群眾近2 000人,有效避免泥石流造成的災難,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獲全國重大氣象服務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但預報準確率、精準率依舊不能完全滿足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的需求。
2.5 農業減災氣象服務
隨著農業氣象服務手段的不斷增多,在歷年抗擊暴雨洪澇災害、抗旱救災、森林滅火、生態環境改善等氣象服務中,利用電視、報紙、手機短信、網站、微信、微博等傳媒,擴大農業氣象服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及時發布防災減災農業服務信息,趨利避害,為減輕農業氣象災害發揮了顯著作用。
2.6 農業氣象災害研究
近年來,隨著農業氣象服務需求的精細化,恭城縣氣象部門加強農業氣象服務研究,先后研究編制出臺《恭城瑤族自治縣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恭城瑤族自治縣月柿種植氣象條件與氣象災害防御》《恭城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研究成果,對減輕農業氣象災害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存在農業氣象災害精細化規劃、防御預案、標準化防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適合恭城縣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尚未建立等突出問題。
3 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建議
3.1 加強氣象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建設
發揮好雙重計劃財務體制的優勢,政府應加大對山洪非工程性措施建設項目配套、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投入,推進氣象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氣象部門應該加強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特別是對暴雨、大風、冰雹、高溫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充分利用區域自動氣象站、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探測資料,加強數值預報的開發及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應用,盡快建立現代化農業氣象服務系統。針對春播、春插、雙搶、秋收等關鍵農事季節的農業氣象災害加密監測、準確預報、及時服務和科學評估。
3.2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造
優良的農業生態環境是抵御農業氣象災害的先決條件,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同時應該加快對因各種因素造成被破壞的農業生態環境進行改造,農業、林業、水利、環保及氣象等部門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時要實現通力協作、信息共享,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基本農田標準化,大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改造,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良好的水土保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加強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提高農業抵御洪澇、干旱災害的能力;三是創新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改造機制,確保“誰主管、誰負責、誰破壞、誰修復”。
3.3 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結合恭城縣各鄉鎮不同的地理特征、氣候條件等特點,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引導科學發展農業生產,趨利避害。氣象部門要研究制定全縣農業生產精細化氣候區劃,農業、林業等部門要引進和培育更能抵御氣象災害的新品種及推廣先進農業技術。
3.4 加大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教育
氣象、農業聯合建立全縣農業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區劃,研究該區域農業氣象災害的致災機理,加強對區劃內鄉鎮干部群眾氣象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熟悉氣象預警信息的農業防災處理。提高從事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服務系統的建設效益,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4 結語
恭城縣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高溫、干旱、大風、冰雹、低溫霜凍等,這些氣象災害給該地區農業生產每年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災害。為做好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氣象部門要加快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加強農業氣象災害致災機理的研究,不斷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發揮好部門聯動的機制體制,加強部門間溝通協作及資源、信息共享,不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抵御氣象災害的基礎;同時要建立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長效宣傳教育機制,通過宣傳教育不斷增強農業管理、生產、服務等相關人員的氣象災害防御意識。
參考文獻
[1] 王靜,康林玉,劉周斌,等.干旱對植物影響的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7(7):123-126,130.
[2]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GB/T 20481-2006氣象干旱等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3] 周冬梅,駱炳蘭,黃肖寒,等.1959-2014年田陽高溫天氣特征及成因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7,38(2):35-37.
[4] 楊虎,胡玉萍.霜凍災害的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12,2(1):54-61.
[5] 廣西天氣預報技術和方法編寫組.廣西天氣預報技術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