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碧玉簪冠金縷衣,雪如肌;從今休去說西施,怎如伊。杏臉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對眉兒共眼兒,覷人遲。”相傳這首《楊柳枝》是南宋詞人張孝祥所作,而張氏之所以寫下這一首曖昧的小詞,是因為撩妹子。
這類“八卦”傳聞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我們都知道張孝祥是南宋豪放派詞的代表人物之一,詞作大氣磅礴,《楊柳枝》的小情調完全不合張詞的風格嘛。所以也有人認為,這首《楊柳枝》是托名的偽作。
不過,我們這里不打算考據此詞的真偽,只來說說詞作后面的生動故事。
據成書于明代的《情史》記述,“陳妙常,宋女貞觀尼姑也。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能詩,尤善琴。張于湖授臨江令,途宿女貞觀,見妙常驚訝。以詞挑之,妙常拒之甚峻。”張于湖即張孝祥,“以詞挑之”的詞便是這首《楊柳枝》。
誰知陳妙常看不上張孝祥,回了一首同題的小詞,委婉拒絕了張大人的好意,意思是說小女子是佛系少女,心靜如止水,張先生休得胡言。
但故事至此尚未結束。在這個故事中,張孝祥注定是男二號,男一號還未登場呢。話說陳妙常自張于湖別后,“懊恨不及,從此惹起凡心,常有思念之意”。恰好道觀的觀主有個侄兒叫潘必正,是一位年輕的書生,因赴臨安趕考落榜,便順道前來拜見觀主,在觀中小住。
劇情的發展比較俗套:潘必正在觀中遇見陳妙常,驚為天人,也寫了一首小詞送給她,妙常看畢,驚曰:“此人言詞典雅,字若龍蛇,況兼人物厚重,比那家(指張孝祥)大不同。”于是一場熱戀之火便在這道觀中熊熊燃燒起來。
這兩個年輕人雖是兩情相悅,以身相許,卻還有一大障礙:陳妙常乃是出家人。從程序上講,陳妙常需要先還俗,而僧道還俗,又需經官府批準。所以潘必正只好帶著陳妙常,還有姑母——即道觀住持潘法成前往建康府投狀,申請還俗。
到了府衙,陳妙常這才知道府尹張孝祥,原來就是上次向她表白的那個人,給嚇得魂不附體。但張孝祥何等人也,揮筆寫下批詞,批準陳妙常還俗,成就她與潘必正的姻緣。
(摘自《南都周刊》2018年第1期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