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精選
眾所周知,一個人嘴里說出來的話未必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倒未必是他的錯,很可能他也沒意識到自己的真實想法是怎樣的。不信?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某日深夜,一對父子在高速公路上馳騁,爸爸開車,兒子坐在副駕駛的位置。很不幸,他們遭遇車禍,救護車趕到后,當即判斷父親已經死亡。兒子雖然重傷,但還有救,于是立即送往就近醫院進行搶救。醫院的主任醫師急忙趕到手術室,手術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這時救護車已把病人送到。誰知,這位醫生剛看了眼病人,就驚呼道:“天啊!這是我兒子啊!他怎么會出車禍啊!”
這是怎么回事?請先仔細思考一下,當你心中有了答案之后,再繼續往下看。
這道謎題其實我已經問過很多人,大家的答案層出不窮:
“兒子不一定是親生的吧?也許是領養的呢,做手術的醫生才是親生父親!”
“那個兒子可能和醫生的兒子長得太像了吧……難道他們是失散多年的孿生兄弟?”
“我知道了!有可能這個兒子有兩個父親!所以死掉的那個和醫院的醫生都是他爸爸!”
其實這是個超級簡單的答案:那位醫生是孩子的母親啊!
這個故事之所以會成為一道謎題,是因為有太多的人在心里把醫生這種職業和男性這個性別聯系在了一起,或者說是把故事中提到的“主任醫生”這種職業、突出強調的“是個靠譜的好醫生”這種標簽和“男性”這個性別聯系在了一起。就是這么神奇。
如果有人當面問你:“你支持男女性別平等嗎?”“你反對男女性別歧視嗎?”你肯定會說:“我當然支持男女平等啊!歧視當然是不行的啊!”
可事實呢?在這個謎題面前,我們真實的想法暴露了,哪怕是“被歧視”的女性,也很少有人能一語說對答案。
貝納基和格林沃爾德通過內隱聯系測驗探測到一些人們內心的真實想法。無論性別,72%的人都會把“男性”和“理工科”聯系在一起,而把“女性”和“文科”聯系在一起,所以學校不同專業每年設置的招生計劃、不同企業的工作崗位招聘計劃從一開始就注定對男女不一樣。
除了“職業”和“性別”,生活中還有許多其他的地方充滿我們內心根深蒂固的隱藏關聯。我們會把“好人”和某個“民族/種族”、某個“國家”的人聯系起來,把自身的一些“喜好/厭惡”和“年輕人/老年人”這些不同的年齡層的人聯系起來,把“能干/無能”和“男/女”不同性別的人聯系起來……
內隱聯系測驗能測量那些人們不愿意或沒能力報告的內隱態度或看法,當人們知道表面的言行距離內心的真實想法有多遠時,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偏見。
(生如夏花 摘自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