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晗
【摘 要】為了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并且早日實現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中共中央決定對傳統鄉村進行城市化的改造。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生產力比較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教育、經濟、安全、衛生等方面都與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城鎮化建設勢在必行。城鎮化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農村當前的發展困境,是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推手,更是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并實施以來,各級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著力點,對區域鄉村進行規劃改造。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農村發生了很多可觀的變化,但是過快的發展也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城鎮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3-0037-02
1 農村城鎮化的意義
農村曾經在緩解生產過剩、化解全球化內生危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直以來,農村在全球化競爭的大浪潮中,有效地調節了城市資產的劇烈動蕩而對國家經濟、工業等方面產生的沖擊,在我國發揮著經濟“穩定器”的功能。不僅如此,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能夠有效緩解與城市之間差距較大的發展壓力,讓億萬農民享受公平、平等的發展機會。城鎮化戰略適合中產階級崛起之后的多元化需要,也有利于分散中產階級不可能自覺的訴求,緩解因過度城市化而帶來的結構性矛盾。
2 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2.1 農村道路建設
農村經濟發展以前,因為經濟落后,人民生產生活水平較低,維持生計都尚且困難,所以更不用說村民集資修路,無法把農村與城市連接在一起,發展經濟更是紙上談兵。在城鎮化的發展戰略提出以后,國家撥發專項資金,用于農村道路建設。柏油馬路代替了泥濘的土路,村民出行方便。道路作為連接城市的橋梁,打開了農村發展的新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經濟。
2.2 農村飲水工程的建設
水是生命之源,飲水問題是關系到村民安全的民生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嚴重,地下水質也無法保障安全。在基礎設施落后的農村,大多數人還在使用原始的方式,從地底抽取地下水,沒有任何科學的過濾消毒措施。所以,想要振興鄉村,實現城鎮化,飲水工程建設是重中之重,而且需要嚴把質量關,建立配套的供水體系,對水質進行嚴格監測,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的飲水條件和健康水平。
2.3 農村住房規范建設
為了配合發展的整體設計,以房地產開發為依托,首先進行小區式的規范建設,整體風格的進行整齊劃一。其次拆除違規、安全系數低的建筑,保障住房安全。此外,對農村區域按照住宅、商業、耕地用途劃分區域,提高土地利用率。
2.4 農村通信網絡的建設
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發展較快,農村信息化勢頭強勁。這是近年來農村信息建設的結果,電信運營商通過村村通工程,建立了農村通信網絡,尤其是4G覆蓋讓廣大農村直接跳過PC時代,進入了智能手機時代,低資費、強覆蓋成為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
3 存在的問題
3.1 現有的治理和管理水平不高
城市政府的支出行為沒有制度的約束,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短期行為對城市資源配置帶來的后果十分嚴重。而各種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村鎮,大拆大建的建設模式無疑給財政資金并不富裕的鄉級政府帶來很大的財政負擔。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以探索的心態,摸著石頭過河。以現有的地方鄉鎮政府的管理水平,無法承載大規模的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有科學、體系的格局規劃,而這恰恰是當地政府所缺失的。
3.2 城鄉用地不集約,征地模式不可持續
農村土地被國家征用后,就會進入開發的領域,而使用權所有者只能獲得一定的補償。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以低價獲得的開發土地,通過房產建設會獲得高額的回報。農村土地帶來的升值潛力逐漸成為建設農村的動力,導致城鎮化建設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對于農民來說,被征用的土地不可逆,無法再用做耕地進行勞作,導致農耕地越來越少,中國追求工業化的進程,并不意味著不保留任何的農耕地,這種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3.3 城市的等級化管理決定了公共資源的分配,資源配置效率太低
不僅是中央,在地方政府,“跑部錢進”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上級部門決定著下一級政府所能獲得的公共資源,分配方面主觀性太強。稅收收入作為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分配比例不明朗,也會導致地方在進行鄉村建設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共享稅,中央與地方有明確的分配比例,但是從省級政府下撥給基層的財政收入的比例并不均衡,層層截留下來,基層收入不足以維持支出,由此導致資源配置的低下。
3.4 監管缺失導致面子工程的充斥,工程質量不過關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房產開發商作為經濟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農村設施的建造中,偷工減料,導致設施剛投入使用就出現裂縫和墻皮脫落的現象,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而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政績,監管不到位,更有甚者出現尋租行為,損害了政府的公共形象,阻礙城鎮化進程,危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4 具體的改革措施
4.1 構建新型財政管理體制,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4.1.1 科學劃分財權事權,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
一方面,要完善地方稅制結構,構建支撐地方財政收入的主體稅種。通過統一稅制、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稅政權限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以財產稅和營業稅為主體稅種、其他輔助稅為配合的地方稅制體系。另一方面,要做到財權和事權相統一。要從公共產品提供的角度,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在事權劃分前提下,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使地方各級政府財權與事權統一,從而增強縣鄉財政的造血功能。
4.1.2 逐步規范政府支農資金,加強資金透明度管理
在“營改增”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主體稅種缺失,面臨的財政壓力比較大,用于支農的收入比例就更少。即使中央政府采取了轉移支付和下撥專項支農資金的措施,卻無法避免逐級“過濾”的問題和資金亂用的問題。所以,在支農資金規范方面,應該建立科學的轉移支付制度,確保專項專用,加強資金流向透明度管理,減小尋租空間。利用資金進行建設鄉村時,將鄉村的各方面工程劃歸整體,合理規劃,再逐步實施,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財政資源。
4.2 創新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通過引入產權制度,開放經營權,吸引社會資金到農村進行投資。除此之外,對于有投資意向的企業,進行項目的公開招標,并且對于項目的可實施性,由專家在顧全城市規劃布局的基礎上進行評估,規范項目選擇、實施、監督機制,讓建設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4.3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強村級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地方政府把握農村整體規劃,通過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進行招商引資,在保證農村土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幫助農村進行合理建設,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
二是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用種養大戶,培育農村支柱產業。農村的土地就是發展可以依靠的優勢,改變當前的種植方式,化散為整,挑選適合地區發展的農作物如小麥、水果、棉花等建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工業化提升農業產業化。
4.4 加強對地方尋租行為的懲治力度
中共中央成立專項監督小組,巡回查訪,嚴格審查地方政府在農村城鎮化建設中的不作為和以權謀私等行為,一經發現必須給予嚴厲的處分。此外,刺激信訪部門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其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人民群眾的“傳聲筒”,以及地方管理的監督者。
4.5 提升城鎮教育服務水平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國家建設的引擎,學校的教學條件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與城市相比,農村教學基礎設施比較簡陋,教學質量與城市相比有明顯的差距。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開放,農村人口呈現增長態勢,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對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以承接更多的教育需要,增加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學位供給,使農村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
5 結語
農村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要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促進城市的崛起,農村發展也不可忽視。但是長久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與國家發展規劃布局不協調,城鄉差距較大,所以推進城鎮化建設刻不容緩。推進城鎮化進程,不僅要直接在轉移財政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上發力,更要通過政策支持,培育支撐農村經濟自主發展的產業。從外力上,規范政府權力,減小尋租空間,合理招商引資,調動村民走可持續的、真正惠民的城鎮化道路。
參 考 文 獻
[1]晏強,李建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4(3).
[2]周君,周林.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4(7).
[3]王棟,汪波,李曉燕.新型城鎮化視角下地方政府競爭對企業創新投資的影響研究.軟科學,2016(5):35-40.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