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城
【摘 要】宏觀調控及刺激政策保增長雖然能夠為經濟發展帶來短期內增長,但是并沒有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結構改革能夠實現深層次問題的有效解決,并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健、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文章主要圍繞著當前我國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表現、現階段我國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有效促進我國三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措施3個方面展開了論述,旨在提高國家對經濟運轉方式轉變積極作用及重要性的重視,促進我國經濟得到穩定、健康、可持續性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創新驅動;追趕型經濟;資源重新配置;供給側改革;主要表現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3-0039-02
與計劃經濟比較而言,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有所不同,它是一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渡經濟形式,雖然與計劃經濟有一定的區別但同時也有很多共性,與漸進式改革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1]。創新驅動型經濟主要是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創新為內在動力的經濟形式,這里所指的創新是包含行業、產品、技術原料、技術模型及經濟制度等多方面的創新。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是傳統體制及其傳統制度未進行重大改革背景下的一種經濟類型,屬于市場經濟形式,但實質上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對市場經濟的模擬,嚴格根據追趕型目標需求重新配置資源,以政府為主體重新配置資源行政性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階段性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為改革目標。
1 當前我國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表現
第一,在資源配置上,我國政府的產業、經濟政策產生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性積極作用,我國政策與西方政府政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我國政府出臺了多種發展戰略定位以及地區戰略定位,但在資源配置中市場并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2]。第二,政府控制及占有的物質資源較多,例如生產性資源占比及國有經濟比重都較高。第三,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在經濟中再分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財政占比較高。第四,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是占主導地位的經濟,資源配置方式表現為自上而下,各個部委還掌握著項目、補貼及政策等權力。例如,在經濟發展中我國并不能簡單推出負面清單管理,一些行業運行及發展面臨著極大困難與阻礙,生產要素市場未能得到較快發展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有著必要的內在聯系。自上而下操控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很難形成生產要素市場。
2 現階段我國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分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局限于需求側結構性改革,而需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以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良好處理為核心,一旦離開了市場形勢談論需求側改革或者供給側改革沒有任何意義。
2.1 配置方式以自上而下方式為核心
由于產業重組在風險社會化、行政定價、補貼等機制的形勢下促進了實現信號的轉變,基于此,我國政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構建完善合理的中央指導機構,確保其能夠通過自身信號的有效利用對市場信號進行合理補充,從而保證相關部門能夠獲取最大利潤[3]。這種追趕方式能夠促進最快投資的形成,但是若出現產能過剩或者投資過剩的情況,缺乏退出機制必然會給經濟改善帶來阻礙。市場在這種體制下并不能充分發揮出自身作用與優勢,因此需要應用行政手段實現去產能。配置快是這種配置方式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能夠通過精力的集中實現某一領域的突破,但實施中沒有市場磨合過程,市場需求導向欠缺,特別是很可能出現為了追趕目標的實現而犧牲其他領域的發展的情況。
2.2 收入再分配利用稅或費等方式實現資源集中
我國在分稅制實施之后對資源配置集中程度進行了強化,花費很大代價進行收費及稅收的汲取等,造成稅費過重的情況出現,很大程度上對民間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除此之外,各政府自上而下配置資源,資源重新配置后會造成資源使用的低效性,甚至對激勵機制及利益機制造成了扭曲。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由于受利益集團驅使及信息不全,讓該經濟模式極其容易出現資源錯配現象。在投資上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表現的最大特征為各級政府自主把控自上而下的投資,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出現套投資、攢項目的情況[4]。
3 促進我國三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措施
3.1 經濟運行擴大內需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了疲軟的情況,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結構失衡,且投資過度造成的消費不足問題也是很突出的問題。我國一直靠著出口增長率促進需求拉動,但目前需要從依靠外需轉變為依靠內需。“資本積累黃金律”的經濟增長理論表明,過低或過高投資率以及過低或者過高儲蓄率對資源優化配置都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會劣化資源配置,對社會福利水平以及經濟健康長足增長都會產生影響[5]。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我國建立了出口及投資的經濟格局,外需轉為內需的主張日趨壯大,短時間內很難轉變我國的利益格局,不可能在利益格局不能改變的情況下降低企業收入及政府收入,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刺激政策。所以,需要從制度上及體制上找準并探究與其深層原因。
3.2 財富增長方式轉為共享式增長
因為我國制度改革存在極大的滯后性,并沒有實現共享式增長方式的轉變,現階段主要還是財富再分配方式,并且由于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產生的作用,市場并不能充分發揮出自身的積極優勢與作用,在政府追趕目標情況下,經濟運行的高比例投資必須依靠出口拉動消費,出口若出現不順利的情況下會表現為庫存增加、產能過剩,造成杠桿率不斷增加的局面,從財富及分配上來看,極易出現機會主義及尋租主義行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就是豎向財富再分配增長向共享式增長方式轉變,在包容式制度前提下建立該增長方式,并且是在限制保護個人主義與政府權力基礎上建立。
3.3 制度向包容型轉變
汲取型制度中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是主要表現形式,漸進式改革是從計劃性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方式,該漸進式改革很大程度上與形成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有直接關聯[6]。制度轉型主要有意識形態,信念、利益集團障礙及政府權力缺乏制約這3個障礙。因此,需要積極鼓勵知識應用及知識積累制度,中國改革重點需要集中在將權力關進籠子里。
4 結語
綜上所述,從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內容,無論從質量提高或者是經濟增長動力轉變,還是從有利于創新等方面來說,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都需要實現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的轉變。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國資源重新配置追趕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表現,然后從以自上而下方式為核心的配置方式及收入再分配利用稅或費等方式實現資源集中方面闡述了追趕型經濟的主要特征,最后論述了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措施,包含經濟運行擴大內需、財富增長方式轉為共享式增長及制度向包容型轉變3個方面。
參 考 文 獻
[1]馬曉河,郭麗巖,付保宗,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理論與政策框架[J].宏觀經濟研究,2017(3):3-15,157.
[2]蔡敏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析[A].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七屆中青年學者論壇三等獎論文集[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7).
[3]王克強,鄭旭,張冰松,等.土地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基于“如何推進土地市場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的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16,30(12):3-9,34.
[4]四川銀監局中國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聯合課題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產業升級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西南金融,2016(12):3-9.
[5]王紀東.銀行業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難點與對策[J].金融監管研究,2016(8):16-27.
[6]劉元春,閆衍,劉曉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中國宏觀經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8):5-23.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