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國慶長假是檢驗消費行為活躍度的重要參考之一。2018年的國慶消費有什么新的特點?10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國慶消費的一個典型案例:上海某會計師事務所部門經理何磊把家里重新裝修,朋友向他推薦了一家智慧家居店,門店采取人臉識別技術,無需注冊,“刷臉”購物即可。
此外,一份國慶出行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游客已不再滿足于拍攝簡單的花草風景,航拍無人機銷量同比增長280 %,可隨身攜帶的翻譯器也成為出境游新寵,銷量同比增長1 107 %。
2018年國慶長假在消費方面與往常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已不是簡單的消費增長和消費活躍,更重要的還有消費升級——消費升級正在成為中國消費領域一個值得期待的趨勢,其中以阿里巴巴、京東和蘇寧為代表的電商消費,攜程、飛豬、同程藝龍和馬蜂窩為代表的智慧旅游,美團點評、滴滴出行為代表的服務消費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力量,新零售、黑科技和智慧出行等在此次國慶長假中大放異彩。
特點一:新零售融合線上線下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十一”黃金周是觀察消費的絕佳窗口,也是經濟潛力的重要指標。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1~7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4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2017年“十一”黃金周增長9.5 %。阿里新零售、京東無界零售以及騰訊和蘇寧提倡的智慧零售也在國慶長假期間顯示賦能。
據京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十一黃金周,京東線上整體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40 %。黃金周的節日氣氛激發了人們高品質消費的意愿,人均消費金額相比9月份同期環比增長25 %。
蘇寧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消費升級勢頭依舊明顯,國慶期間,大量購買力轉向了大屏彩電、健康空調、洗干一體機等“新大件”。此外,泰國椰青和海南青檸檬的銷量分別同比增長116.9%、69.4%,邊玩邊吃邊在網上下單,不再大包小包背特產回家逐漸成為趨勢。
此外天貓數據顯示,個性化、智能化和高品質的實物消費不斷提擋升級,智能化產品走俏。國慶前3天,智能翻譯機同比增長361 %,使出國游告別“溝通靠比劃”。掃地機器人、兒童陪伴機器人等提升生活品質的產品也同比增長332 %。運動相機、降噪耳機和無人機等高端智能設備更成為國慶出游必備的新“旅行神器”。
國慶期間,涵蓋吃、住、行、游、娛、購的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共繪實物消費提擋升級、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的圖景。天貓新零售帶來線上線下融合的購物體驗,促使線上實物產品消費升級、線下實體商超游客爆棚。其天貓國際的跨境進口商品成交額同時也翻了一倍。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通過新技術和新業態創造新體驗,成為中國國民消費結構性升級的新注腳。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阿里為代表的電商新零售勢力紛紛為各大城市線下零售商賦能,線下線上融合,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陣地。居民電商消費呈現出來的新特點,還包括金額越來越大,從買書到買車,從買衣食住行日常用品到買奢侈品,從國內買到全球買等等,這些都是電商消費未來的趨勢。
此外,曹磊指出,新零售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助力經濟發展和消費潛力釋放。消費升級勢頭不減,一方面得益于源源不斷的優質供給;另一方面則是經濟社會發展,消費者品位提升、眼界放寬的結果。黃金周期間,一些消費趨勢的變化折射出社會消費觀念的升級躍遷,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特殊年份,有著特殊意義。例如,國人旅行告別“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一地多刷、小眾深度游漸成風潮,出境游、買全球成新常態。有人走出國門看世界,也有人通過便捷生活服務把世界帶到身邊,在各大景區叫外賣成為新亮點。90后、95后則作為新興消費力量強勢崛起……
特點二:“黑科技”刷新消費者國慶長假體驗
在杭州華星時代廣場,百年老字號“五芳齋”如今已經蛻變成一家“智慧餐廳”。不像傳統的餐廳需要排隊,由服務員點餐、上菜,在這家店里,從點單、下單、取餐都是“無人化”自助操作。此外,國慶期間,機器人時代的“樂中王國”在杭州濱江星光大道的步行街舉辦,航空VR、智能機器人等紛紛亮相。
在西溪濕地,刷臉入園讓消費者體驗到了變聰明的未來景區。每天都有數千名游客免去排隊、取票和刷身份證等手續,享受“純刷臉”的入園體驗。在景區里,還可以打開手機,用智能化小程序導覽游園。
此外,在十一黃金周前,阿里巴巴旗下旅行品牌飛豬升級未來景區戰略,通過技術創新和大數據賦能景區,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作為未來景區的樣板間正式亮相,令游客體驗“未來場景”———“純刷臉”極致入園體驗。國慶前4天,飛豬平臺上景區門票整體出票同比增幅約50%。其中,飛豬聯合百家未來景區通過線下掃碼快速入園,游客量同比增長約150 %。
對此曹磊指出,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推動下,移動支付走進千萬家,刷臉支付、電子標簽、智能云貨架和AR試衣/試妝等方興未艾。隨著“黑科技”的不斷融合運用,在不斷提升優化消費者的消費體驗的同時,更提高的商家的運營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特點三:服務消費崛起智慧化出游成趨勢
隨著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旅游成為了人們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服務業消費升級愈加明顯。
據宋城集團湘湖片區總經理王樂表示,十一期間,杭州樂園、爛蘋果樂園游客接待量同比去年增長近20 %,其中電子商務及現場掃碼買票占72.89 %。可見智慧化旅游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大眾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隨著電子商務及電子自助購票的普及、便捷,未來服務行業中產品智慧化、服務智慧化將會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杭州樂園、爛蘋果樂園計劃嘗試自助檢票入園,提升游客的體驗感也更加與智慧化接軌。
王樂透露,網絡信息化被廣泛接受和應用。除了語音導覽,掃碼獲取當日演出節目單,了解游客樂項目等候時間等方面,還將深化“智慧旅游”在園區的應用,計劃自助檢票入園等開發,以更多前沿“黑科技”提升用戶體驗。
近年來,隨著旅游觀念改變,游客從以往的觀光為主,轉變為以度假為主要形式。而自駕游能夠滿足游客靈活掌控行程、體驗深度游的需求,成為旅游新潮流,尤受家庭游游客追捧。網約車以其方便、舒適和快捷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群體的喜愛,成為民眾時下最為流行的出行方式。據神州租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國慶訂單同比增長39 %,以家庭為單位出游的用戶占多數。
2018年國慶假期,神州專車針對旅游、商務接待等場景而推出了定制化包車服務;首汽約車通過周邊游等業務,打造出全新的“出行+旅游”的新模式、新體驗;萬順叫車推出用戶推廣激勵計劃等獎勵措施,鼓勵司機合伙人拉新拿大獎,為更多乘客提供安全、便捷和舒適的出行服務。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認為,在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下,消費者從實物消費漸漸轉變為服務消費。消費者不僅僅強調產品質量的好壞,對于附加服務有了更高的追求,而服務消費也正逐步走向智能化。以美團點評、滴滴出行為代表的服務型電商正在開始崛起,此類平臺通過技術賦能,旨在打造更加優質地消費體驗。
特點四:境外游消費升級顯著文旅消費亮點紛呈
曾經人們對出境游的印象是打卡各地主流景點,如今“到此一游”的留念照已成往事,一地多刷和小眾目的地深度游成為新風尚,是消費觀念升級的鮮明注腳。
來自支付寶的大數據顯示,各個年齡層的游客都呈現出消費升級趨勢。中國人用支付寶境外人均消費比去年同期增長30 %,其中60后境外游消費人數增長最多,為96 %;而70后、80后境外游人均消費增長最多,均為35 %。
二線城市在境外游消費中升級顯著。福州成為全國人均境外消費增長最快的城市,為70 %;杭州以50 %的增長位列第二;武漢憑借31 %的增速位列第三;天津(30 %)、深圳(28 %)、成都(26 %)、重慶(21 %)緊隨其后。這意味著福州境外人均消費增長率超越一線城市上海(60 %),杭州力壓北京(45 %),武漢、天津和深圳的境外消費增長則超越老牌商都廣州(27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境游。飛豬大數據顯示,90后出境游消費者較2017年同比增長超過50 %,95后消費者更成為出境游增速最快的生力軍,較去年同比勁增120 %。酒店住客也來自80后和90后消費者,國內高星酒店五成以上消費人群為80后,90后占三成左右。從熱門目的地看,年輕用戶更偏愛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此外,冰島、挪威、世界杯新貴克羅地亞、神秘歐洲免簽國塞爾維亞等小眾目的地銷量增幅均超過50 %。
陳禮騰認為,消費升級帶動的是文化升級。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消費者對于旅游出行有了質的提升。加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支付的全球化,出境游、文化旅游成為旅游經濟增長新動力。
特點五:“新餐飲”連通家與遠方餐飲服務提質擴容
有人走出國門看世界,也有人通過便捷生活服務把世界帶回家,“宅經濟”毫不遜于“浪經濟”,新零售新餐飲服務生動詮釋著“無遠弗屆”。
御宅的消費者明顯感受到這個國慶節吃得更好、更精致也更方便了。在國慶前三天,餓了么全平臺一共產生了2.4萬個大閘蟹訂單,葡萄酒同比增長58.9 %。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如說吃就吃的外賣,外賣交易額最高省會城市及直轄市前5名分別為上海、北京、杭州、武漢和廣州;外賣交易額增幅最大省會城市前5名分別為貴陽、太原、石家莊、成都和海口。
體驗式消費當道,“游羅馬不如游盒馬”。10月1日當天,西安盒馬鮮生整體客流達到6.9萬人次,接近當日參觀兵馬俑客流的2倍。同一日,超8萬人到杭州各大盒馬門店消費,客流量超過蘇堤。以前只在高級餐廳出現的澳洲龍蝦、北海道雪蟹、進口水果和高端飲用水等,也以實惠價格“飛進尋常百姓家”,使消費提質升級更具普惠意義。
陳禮騰認為,黃金周居民消費呈現實物消費個性化和服務消費智能化的特征,形成驅動消費升級的新格局;文旅消費精品化、普惠消費品牌化還有消費人群的年輕化則使消費升級蘊含巨大的潛力。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的推力,從中可以洞察消費升級的大勢。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持續協同供給新商品、新業態、新服務和新技術,引領消費提質升級的新趨勢,將持續創造和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