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從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到世界上第一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從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投入建設,到太湖之光高性能計算機滿足國家重大科研需求;從“海水稻”實踐的成功,到干細胞進入醫學領域:琳瑯滿目的科技成就和一系列重大專利,彰顯我國科技發展和知識產權事業蒸蒸日上,正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如同滔滔的江河,一旦投入其中,便只能奔騰向前。
從殲10首飛,到殲20、運20正式列裝;從“翼龍”系列無人機成功出口海外,到艦載戰斗機殲15伴隨遼寧艦走向深藍,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從引進、消化吸收,到改型研制,最后自主研制,我國航空裝備的知識產權實現了由有人向無人、由空中向陸海空全面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中國散裂中子源這臺觀察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通過了驗收,全球口徑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開始巡天,中方主導研發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臺天線樣機(SKA-P)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隆重出廠……
重大科學裝置是基礎科研的基石,在基礎科學領域實現重大發現,是人類重大原始性的創新成果,也是一個國家成為全球科技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源泉,中國一系列重大科學裝置成功建設,預示著中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的諸多領域將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我國許多領域的科技成就和知識產權水平已經和世界先進水平并駕齊驅。
“2018到2020年將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窗口期,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是重中之重。”語音識別技術超越了人類最好的速記員,漢英翻譯首次讓人工智能達到大學英語六級口語水平……中國在人工智能源頭創新上,在一些領域甚至實現領跑。我們相信在人工智能的競爭中,中國一定能贏得未來。
“我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和知識產權大國,目前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
新時代需要新動力。“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揚這種偉大創造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
瞄準建設科技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事業日新月異向前發展。
讓我們以堅強的決心和弘魄的力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鼓勵科技創新、加快知識產權支撐發展。
讓我們用夜以繼日、艱苦卓絕的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用夙興夜寐、焚膏繼晷的工作來推進我們的祖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本刊編輯部 張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