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 陳晴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和全球范圍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知識和技術的產物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對現代人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有著一定的影響。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提出:“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此來促進我國產業轉型,構建核心競爭力。2016年11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的主導方向,同時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當前,全球知識產權競爭風起云涌,人類社會正在邁入一個“知識產權驅動時代”,新興產業的發展必然是以其背后科學知識的進步和技術的成熟為基礎的,全球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競爭主要是知識產權的競爭,其中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競爭在市場發展初期最為激烈。國外發達國家在利用知識產權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究其根本主要是在其知識產權戰略的規劃制定上,將知識產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戰略制定和管理上都高度整合一體化,且在企業內部及企業與學研機構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和研發機制,將新興產業的新創意與新市場成功銜接,并在企業里逐步構建其知識產權能力體系和競爭優勢。目前,中國各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上存在著低端化現象,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少數先導企業在某些技術上雖占據領先優勢,但整體而言,其在專利布局和行動上仍缺乏完善的策略,且由于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和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在起步上相對較晚,致使知識科技在轉化為生產力上未能充分發揮其潛能。因此,從新興產業發展中去研究知識產權,借鑒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研究的發展進行回顧梳理,總結我國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上所獲得的啟示,對于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騰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新興產業的概念及內涵研究
針對當前國際經濟發展頹勢和就業萎靡趨向,各國專家學者把目光投向能極大拉動內需增長、提升就業水平的新興產業,對新興產業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思索和探析。國外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未有相同詞的概念,但對此有相關類似的經濟詞匯表述,如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等。
美國經濟學家Roston(1960)最早提出了“主導部門”的概念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指出主導行業具有創新的可能性,利用新的利潤或迄今為止尚未開發的資源,而這將導致高增長率并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擴張。Roston 認為主導產業的發展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立了擴張的長鏈。Keizer(2002)認為新興產業將會成為“增長率快于平均增長率,并且擴散具有推動力的主導產業”。
而對于新興產業的提法主要有4種,“Emerging Industries”“New Industries”“The New and Emerging Industries”,以及“Newly Emerging Industries”,其中以“Emerging Industries”和“New Industries”為主要提法。國外學者從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以及產業的發展前景、發展狀態等視角對新興產業的概念內涵界定有著不同的觀點。
以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為視角,Porter(1980)重點關注新興企業或行業的內生動力和成長需求,認為新興產業應以知識技術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且創新要素密集。因而在基本理論領域內,他的研究著力于新興產業的定性和分類,認為技術驅動和競爭環境是處于新興行業的企業關注的重點。Bouldeville(1996)和Stefan Kesting,Jean Lin(2010)也同樣認為新興產業是由技術、規則、市場或社會的變革而引發的一個全新的產業。而Erickcek and Watts(2007)認為新興產業是一個全新的行業,其在員工人數、銷售和收入等方面都有著快速的增長,從技術經濟范式的角度來看,這通常等同于技術經濟范式的轉變。Caniels 與Romijn(2008)將新興產業視為技術創新的突破,特別是對于首次引入國家的新技術。
以產業發展前景為標準,Manuel Trajtenberg(1990)通過比較優勢理論指出,一個國家應當充分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且重點發展可能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Roderick J. Macdonald(1985)認為在界定新興產業的概念時有必要衡量產業的發展潛力,以此區分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他認為新興產業正處于“朝陽產業”的崛起和成長階段,只有發展空間和市場容量較大、受資源約束較小,并能夠在將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且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產業才可以稱之為新興產業。Kremer(1993) 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研究認為新興產業應該具有較強的發展前景,較大的產業關聯性,可以為區域勞動力的就業提供巨大的機會。
從發展階段和狀態來看,新興產業是隨著科學技術和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它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從發展的階段來看,Low 和 Abrahamson(1997)指出新興產業是處于產業發展初始階段的產業;Heffeman(2009)相對而言比較專注技術創新(即Ideato-Produact)的轉化過程,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其實就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Blank(2008)認為新興產業就是萌芽不久正處于發展初期的產業,生產能力尚未完全釋放,市場份額較為分散,其發展前景、市場前景、人們對產品的需求等都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國外的專家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表述主要有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但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存在一定區別的。主導產業在區域產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能夠引導和決定區域產業結構,而新興產業則是區域產業發展的方向,且新興產業將逐步發展成為主導產業。因此,國外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法主要為“新興產業”。而具體在新興產業的定義里,國外的專家對于新興產業的定義主要是Emerging Industries,突出剛剛萌發的特性,即“新”;從技術創新角度來看,新興產業是因技術創新而產生的新的產業;從發展前景和發展狀態來看,新興產業是指產業發展相對較短、發展前景較好的產業。這些學者在定義新興產業時使人所感受到的區別其實非常微妙,不同的定義表明人們對于新興產業研究的不同側重點,可以決定人們在發展新興產業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和投入的力度。
知識產權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國外眾多學者在研究產業發展歷程中逐漸認識到知識產權不容小覷的作用,并對知識產權在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諸多觀點和看法。
首先,從新興產業的發展動力來看,Coeand Helpman(1995)認為新興企業在形成市場競爭優勢時,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策略明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在今天這個由技術驅動企業發展且高速更新換代的時代,Mary Chow(2004)認為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必不可少的。Dennis Fernandez(2004)通過對新興產業中的生物信息學領域進行研究認為強大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在現有的經濟發展環境中,對于研發暢銷藥和基因研發領域至關重要。而Rodrigo(2014)等學者認為在新興的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取決于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如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的保護能促使能源行業的某些領頭者充分利用專項技術的獨家使用權利,生產能力急劇膨脹,形成規模經濟和集約效應。
另一方面,從從事新興產業的企業發展模式來看,知識產權對促進開放型新興企業的成長,優化企業產學研合作經營方式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新興產業發展中,企業對已掌握技術的運用程度,知識和生產力的轉換效率和對知識產權的交流情況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潛力,國外一些學者普遍認為開放型的企業更傾向于和科研機構合作,更喜歡搜尋新構想,投資于新的科研項目,從而走產學研合作道路。Lefevre(2004)從產業發展規律的視角對新材料產業進行了探討并認為在激勵創新、增加區域競爭力上可以從知識轉移、技術溢出和政府基金的支持等方面進行探討。T. Brenner(2005)通過研究認為新興產業出現集群現象主要是源于大量的技術創新以及企業和學研機構之間共享合作的高強度水平的影響。
縱觀之,知識產權為新興產業成長的內生動力提供了保障機制,促使企業充分挖掘科技的價值創造能力,開放型企業會傾向于和科研機構合作,推動技術創新,進而獲取更多的知識產權,并通過合作將科技市場化,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產權對保證新興產業企業對專項科技的獨家使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時,知識產權的保護直接影響到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因此,眾多學者認為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創新,且利用知識產權保護來鼓勵人們進行技術上的創新,可以直接推動技術的發展,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而有效地促進國家經濟的增長。
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對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技術創新、自主知識產權對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從現有研究來看,技術創新是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而知識產權是技術創新管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且知識產權對創新的影響更為復雜。由于新興產業技術含量較高,其知識產權管理的問題也由此變得尤為重要。
技術創新實質上是企業家推出新產品、研發新技術、開拓新市場的過程。約瑟夫·熊彼特(1912)認為,創新是資本主義的永動機,Jian Cheng Guan(2006) 分析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途徑還要從技術創新出發。Burgelman(2004)和Chiang(2005)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對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產業升級也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而擁有知識產權以及知識產權的自主性是技術創新產出及創新能力的重要特征,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擁有持續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
對創新能力的維持,首先,Cheung 等(2013)認為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可確保企業的新技術能夠得到有效保護,而這能更好地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因而知識產權管理在企業創新、競爭力的提升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Kitch(1977)認為專利保護不僅僅是使專利權人獲得經濟效益,最主要的是使企業在無須擔心企業的R&D 溢出及技術被快速復制的同時還可以避免重復投資,這不僅可以降低新興企業的研發成本,還可以更好地鼓勵企業創新進而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而Donoghue(1998)通過實證分析,在其研究中介入了專利保護的滯后寬度和領先寬度的概念并對此進行了區分,專利保護的滯后寬度是用來保護相應的成果,防止成果被隨意模仿;專利保護的領先寬度是用來保護其成果不會被隨意改進。
其次,在新興產業創新中,必須以核心技術的突破為創新重點,面對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單一企業往往難以承擔或解決。Wright等(2008)認為新興產業在不同的階段應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如在技術開發階段產學研合作共同研發是最好的選擇,在技術適應市場時應適用委托開發的模式,而在技術擴散階段又需改變其模式時,對企業而言,向高校、科研機構等尋求咨詢服務的合作模式會相對較好。產業聯盟作為產學研合作的一種深入模式,其主要針對的是技術創新上的聯盟,這也是新興產業獲取技術創新的更為有效的途徑。根據Hagedoorn et al(2006)的觀點,他認為在新興產業聯盟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可以使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實現三贏。對企業而言,企業可以彌補其在科研過程中的缺點,如資源匱乏等,還可以在獲取最佳技術創新成果的同時,降低其成本和風險;而高校和科研機構則可以獲取相應的科研經費,并提高其科研水平以及科研成果的轉化率。Teece(2009)認為研發不應該受單個項目的局限,而是通過跨領域跨行業的協同合作,即將多個主體間的多種資源進行整合、協同創新,充分利用各資源的價值實現關鍵技術的創新,轉化科技成果。這不僅充分發揮了新興產業聯盟研發活動的特點,也能有效地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化的形成。還有學者從跨文化知識轉移視角入手,如 Jin 等(2010)認為國際產學研合作模式是開放創新、R&D 國際化和國家創新系統的橋梁。
由于國外認為“知識產權”是私權,并不存在“自主”這一概念,因此,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們只討論“知識產權”這一概念??v觀國外學者對于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對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的現有研究發現,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是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則是知識產權,而其推動技術創新的范式則主要選擇了產學研合作和產業聯盟。國外學者普遍認為為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首先,我們要加強知識產權戰略,其次,提高對轉變盈利模式的知識產權,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化率,使自主知識產權成為新興行業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知識產權保護對新興產業的影響因素研究。
國外學者基于知識產權對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國外學者均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可以激勵創新和技術進步,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越強越能有效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同時為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公平競爭,國家應對不同領域不同技術的知識產權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從知識產權的激勵作用來看,Fulya Batur和Tom Dedeurwaerdere(2014)認為在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機制下,不斷涌現的科研成果成功地推動了新興產業的巨大進步,因此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下應該創建有效的激勵機制。Helpman(1993)、Lai(1998)以及Yang and Maskus(2001)分別運用增長模型對知識產權政策進行分析,認為由于有了知識產權的保護,發展中國家可以從引進技術中獲益,從而促進技術創新,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從新興產業的產業分類上,Dennis Fernandez(2004)以生物信息學知識產權的保護為視角進行研究,認為每一個領域都孕育著不同的技術,這些不同的技術在性質作用、影響范圍、受眾人群、生產能力,繼而在保護方式上不盡相同,因此,對于不同領域來說應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戰略。Malerba(2007)出于對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受到研發、開放度、創新性、生產等多種因素影響的考量,提出要根據不同領域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知識產權制度不宜僵化為籠統劃一的條例,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不同類型技術的性質特征分門別類細化保護措施。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回顧,發現新興產業和知識產權的發展是互動的,知識產權的缺乏會導致產業創新過程的緩慢甚至衰退,且國外學者一致認為必須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促使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行之有效,將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落到實處,提高知識成果保護意識,有效地保護創新技術和成果,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且國外為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主張將知識產權保護與具體領域、具體技術相結合,通過切實的保護,更好地推動技術創新,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啟 示
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鼓勵新興產業的創新和科研突破,在知識產權制度與戰略研究和運用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為我國提供了有益啟示和寶貴的經驗。通過總結不同學者在國外新興產業發展中的知識產權發展的研究成果,為我國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的知識產權戰略提供意見和參考,以吸收先進的經驗,避免誤區,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制度。
第一,制定知識產權戰略,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助推新興產業。通過對國外新興產業發展中的知識產權研究的總結可以看出,國外在發展新興產業時,知識產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已經與本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對于知識產權對其產生的作用、知識產權的戰略制定上已深入到具體行業,如生物信息、新能源等,且在不斷提升和完善。中國應該利用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驗教訓,并有效地利用知識產權促進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正如Mary Chow 和Dennis Fernandez 所認為的對于不同領域不同技術應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戰略。目前,國家層面已經頒布了《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的特別規定,但還應進一步建立知識產權制度和政策體系,制定國家層面的知識產權助推戰略,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知識產權戰略高度結合起來,將知識產權戰略細化到具體區域、具體行業以及特定技術,全方位、多領域地覆蓋新興產業具體行業、具體專利技術的保護,對于一些新興行業的新型知識要及時確立相應保護措施,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進新興產業倍增聚集。
第二,優化產學研合作,組織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在對國外新興產業發展中的知識產權進行研究時,我們發現,對于技術創新、企業的研發能力,國外諸多學者認為新興產業企業應優化產學研合作,深入產業聯盟。對于新興產業來說,目前正處于技術研發階段,而產業聯盟不僅能提高學研機構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轉化率,更能幫助企業獲取最佳的技術創新成果且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成長潛力。為了提高我國新興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應優化我國新興企業與政學研機構的政產學研合作,構建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平臺,優化新興產業發展政策,設立技術研發的重大專項,加大研發投入,圍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主要問題,整合資源,協同創新,推動政產學研聯合創新,突破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CX2014237); 重慶理工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CX2015245)。
(來源:《科技與法律》2017年05期)
(作者單位: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知識產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