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禾 聶衛東
【摘 要】文章以江寧大學城的師生創新創業實踐為例,指出政府應打造高校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借助“園區+高?!苯⒁浴盎ヂ摼W+”為載體的創新創業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整合資源,建立多方協作的聯動合作體制機制。
【關鍵詞】創新創業;高校師生;江寧大學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3-0320-03
1 國內外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研究
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助力。本文以江寧區大學城為例,研究高校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助推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發展的一系列建議。
1.1 國內創新創業研究
余昶等人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到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分為4個階段,即創新創業教育、商學院創業教育模式階段、“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階段及創業型大學模式階段;王萬山等人在《國內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比較研究》中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有5種模式: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結合模式;創業意識、知識與實踐培養并重模式;創新教育作為創業教育基礎模式;科技園培養模式;創業學院模式。綜而言之,目前國內研究大多停留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指導下的初級階段。
1.2 國外研究現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發表的《21實際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提出,“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美國Mhango分析大學生創業的態度和意圖,研究證實在大學教育的早期階段是期望、感知和行動;馬來西亞Sabarudin Zakanat指出以課程方式進行的創業教育已成為大學生普遍的選擇之一,并且通過獎勵和全職等方式促進大學生創業。根據分析,國外對大學生創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創業者本身所具有的創業精神和對其資源的利用問題上。
2 江蘇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環境分析
2.1 江蘇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環境
(1)經濟發展態勢好。2017年,江蘇省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見表1。
(2)人才眾多,注重創新。現代經濟發展理論中,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是不可或缺的2個重要因素。江蘇有著眾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在校大學生,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科技創新能力強。
(3)政府支持鼓勵創新創業。省政府早在2006年就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在促進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業、支持創新創業載體與平臺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政策推進。
2.2 創新創業現狀
產學研結合力度不夠。2014年,南京出臺“科技九條”時統計,高校院所的職務發明專利70%左右長期“沉睡”,應用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率只有40.9%,創業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之間互動與有效合作太少。
3 南京市江寧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分析
3.1 江寧區基本情況
江寧區制定出臺“1+5”創業創新系列政策,已經形成集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和重點產業園于一體的科技創業孵化鏈(見表2)。
3.2 發現問題及不足
江寧區各大學學生的調查發現:?譹?訛大學生對政策認知度不高(如圖1所示);?譺?訛大學生對創業課程認可度不高(如圖2所示);?譻?訛宣傳力度不夠,尚未形成合力(如圖3所示)。
4 助推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的建議與思考
4.1 打造高校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在創業人才培養和創業型大學建設上可借鑒MIT的創業生態系統模式,即創業教育—創業活動—學生社團的三螺旋互動模型。要利用“云服務”進行平臺系統構建(如圖4所示)。
4.2 打造以“園區+高?!睘檩d體的“互聯網+”創新創業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
將互聯網思維、信息技術與園區運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創新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打造智慧型開放式平臺。在這一過程中,要整合社會化服務資源,提升服務能力和影響力。
4.3 整合資源,建立多方協作的聯動合作體制機制
整合資源,打通“任督二脈”,實現集聚效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之一。建議構建“政府、高校、園區、科研結構、企業、創客”六方聯動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創新創業機制(如圖5所示)。
總之,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各自資源優勢。
參 考 文 獻
[1]薛成龍,盧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回顧與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20-28,73.
[2]王茜,劉薇,單友和.應用科技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金陵科技學院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9):103-104,109.
[3]童曉玲.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