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新
19世紀末,汽車的概念開始在人類生活中出現。1885年,法國人卡爾·奔馳發明了奔馳一號。它的駕駛艙完全暴露在空氣中,所需操作極其簡單,只有一個呈水平狀的方向桿,以及左手的一個操作桿。這輛車當時存在著車身笨重、不夠舒適、安全性能不可靠,慣性過大、坡面停車不便等問題。在今人看來,這輛裝備汽油發動機的三輪車很難被稱為“汽車”,但它卻被公認為現代汽車誕生的標志,汽車的人機交互也應運而生。
自奔馳一號以來,汽車各方面的技術不斷進步,到了今天,行駛速度、安全保障、使用壽命和美觀等性能已有大幅提升。關于未來,人們最感興趣的將不再是硬部件或外觀的設計了,而是更密切、更智能的人機交互關系。比如,《碟中諜5》中那款車窗即可識別掌紋認證駕駛者身分的概念車,也表達了科技始終來自于人性的人機互動精神。
現在許多車制造商也不斷推陳出新,實現用手機中的虛擬鑰匙、指紋或人臉打開車鎖,通過方向盤上的指紋識別虛擬按鍵打火,發出“我太熱了”“打電話給XXX”的語音指令打開空調和撥打電話等功能,而自動駕駛等正在完善的功能更是將人機互動推入了白熱化的創新高峰。
除了生物識別與語音交互運用外,“多屏”和“大屏”更成為另一汽車人機交互領域的熱門選題。過去人們通過固定數量和位置的按鈕、開關實體和物理的按鍵來進行交互,但是現在則可以通過多屏、多元的觸摸和語音方式進行交互命令。如2017年東京車展推出的概念車,采用了貫穿IP的聯通無邊框中控大屏來展示車輛信息和實現控制,以及結合左前門上的數字屏直接來取代外后視鏡,共同“包圍”住座艙中的駕駛員來與其交流。這種交互方式的轉變,會從儀表盤、座艙、中控臺和副駕駛位的媒體娛樂信息,到HUD、車窗、后視鏡,再到現在正在討論的將信息與擋風玻璃一體化等設計帶來一系列變化。
在汽車人機交互領域,Synaptics倡導無所不在、直觀的、自然的設計,為駕駛者提供簡單易上手、方便不麻煩的操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任何新穎的設計理念背后,都需要嚴格精準的驗證,否則便違背了最基本的安全駕駛前提。Synaptics研發的ClearView顯示驅動器,可以在低耗能的前提下保持圖像的生動,對明暗圖像區域進行對比度優化,改善陽光下的可視性和圖像質量,避免視覺誤差帶來的安全事故。此外,借助Synaptics Natural ID指紋傳感器技術,汽車可以實現高度的車輛出入生物特征識別、設置個性化以及移動交易。而Synaptics語音和音頻技術也可應對充滿噪音的汽車環境,包括風聲、道路、火車及乘客發出的噪音,使行車過程中不會因為錯誤判斷駕駛員命令而造成不便甚至是事故發生。
隨著汽車科技的日新月異,也許在不久的未來,那些曾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未來式炫酷汽車,就會停在你家車庫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