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確定辦好了嗎?這樣就可以了?”盡管電話那頭,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工作人員再三確認劉先生辦理的醫保定點醫院變更手續已經完成,他心里多少還是有點犯嘀咕。第二天一早,劉先生讓家人帶著醫保卡去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成功試用后這才信了。
劉先生家住棲霞區翠林山莊,他的“不可思議”源自該區正在推行的“不見面辦事”。為把醫保定點醫院換個地方,過去肯定要跑來跑去忙一陣子,這次他按照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指引通過手機向街道的微信公眾號發出申請,“五分鐘就給辦好了。”
2017年4月27日,棲霞區在全國率先發出第一張“不見面審批”營業執照,這項“放管服”改革的創新舉措迅速叫響全國;今年初,在率先實現商事登記“不見面”的基礎上,該區又推出“不見面審批服務2.0版”,進一步提高了辦事便捷性;而今,“不見面”再進一步,從商事登記延伸到政務服務,大大提高了政策惠及面。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超9成的受訪者認為,與2017年之前相比,棲霞區的政務服務水平有較大甚至很大的提升。
“改革已經成為棲霞區的工作品牌。我們通過改革創新,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服務供給,為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探索‘棲霞實踐。”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表示,要在全區上下營造全力以赴抓改革、攻堅克難促改革的濃厚氛圍,讓改革開放成為棲霞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成為對外形象展示的鮮明符號。
打響“不見面審批”第一槍
商事登記因為涉及多個人、多主體、多權益、多部門,一直是“放管服”改革的難點。“我當‘被告都當怕了。”談起開發“不見面審批”系統的背景,棲霞區市場監管局工委書記張平感慨最深的是他當“被告”的經歷:用他人身份證注冊、花錢雇人當假股東還有注冊后即失聯……一連串問題導致該局每年都會應對十多起甚至幾十起官司。
張平和同事不斷反思后發現,除了吃官司,群眾多跑路的情況更為普遍,申請執照時材料多、往返次數多、辦結時間長等問題突出。便于監督和維權、便于行政管理、便于司法執法,這是商事登記的根本立足點,也成了棲霞區“不見面審批”系統打造之初最希望解決的問題。
2016年4月,棲霞區市場監管局率先在全省運行了對身份證進行讀卡查驗的系統;5個月后,系統小規模升級,推出了“人臉識別驗證系統”桌面版;2017年3月,“吃螃蟹”行動再深化,該局開發出“遠程電子文檔審批”系統,承擔起遠程實時受理、審批、打照、發照任務,建立后臺遠程審批的流程化工作機制,許可事項實現了“通聯通辦、就近辦理”的目標。
到2017年4月27日,棲霞區開發的“商事登記不見面審批”APP上線,初試創業的徐燕趕上了。當日9點11分,她登陸這款APP,通過上傳身份證、人相拍照比對,資料全部認證后和另一名股東在文書指定處電子簽名;系統另一端,棲霞區市場監管局收到所有資料后集中審核,20分鐘后全國第一張“不見面審批”的營業執照打印出來,通過EMS寄往徐燕公司所在的棲霞區八卦洲街道。至此,“不見面審批”在棲霞區從概念變為現實。
時隔一年不到,2018年3月28日,棲霞區又推出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升級版”。“‘不見面審批1.0版需要安裝APP,下載安裝、注冊登錄,操作較為麻煩,所以我們把2.0版本轉到了微信平臺上,用戶只需關注‘商事登記不見面微信號,用不著下載注冊任何軟件或捆綁任何信息,就能在線辦理。”棲霞區委研究室主任李春節說,升級后的版本更接地氣,構建了遠程不見面辦、窗口刷臉辦、自助終端辦、便民中心辦和銀政聯動辦的“五位一體”多審批終端機制,實現了“不見面”的全領域、全過程、全覆蓋。
截至目前,棲霞區已有2 768家新辦企業通過“不見面審批”系統辦理了工商營業執照,這項改革也已在江蘇全省范圍內推廣一年整。在張平看來,當地依托該系統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全程電子數據處理取代人工辦理,標志著行政審批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打造改革創新“最閃亮名片”
“‘不見面是一個理念,我們要通過政府的努力在社會上形成‘不見面是原則,見面是例外的共識,讓‘最好不見面,最多跑一次成為新時代的新常態,把改革創新打造成為棲霞區最為閃亮的名片。”在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看來,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導向,立足群眾需求,打破政策堵點,最大限度地方便企業、惠及百姓。
棲霞區政務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不見面審批”1.0版上線時起,該區就在各職能部門陸續推廣這套系統,今年4月“不見面審批”2.0版繼而從商事登記拓展到政務服務的全領域,實現了涉及社保、民政、計生、助殘、企業設立等400多個事項的不見面申請、受理,或通過代辦、陪辦辦理,無需申請人再跑一次政務服務中心。
胥程皓是中鐵十局南京紅山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項目的安全負責人,辦理夜間施工許可證一度是他工作的重點。“一周7天,有5個晚上在干活,還有2個晚上在辦證。”他回憶說,辦理夜間施工許可證需要先去項目所在地社區、街道簽字蓋章,再把材料遞交到區政務服務中心,審批完成后再去領證,辦一次證跑三趟對他是常態。
半個月前,胥程皓跟往常一樣再去棲霞區政務服務中心交材料時被告知,以后可以通過手機辦理了。通過微信小程序注冊認證,將材料填寫好后拍照上傳,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便會同步對材料進行審核并發送辦理回執。上午在手機上提交了材料,下午就收到了回執,再通過互聯網直接下載打印許可證,胥程皓這次辦證因為事先不清楚有了新方式跑了一趟,以后這一趟也能省了。
“企業辦事情方便了,我們工作效率也提升了,過去遞交的紙質材料堆得老高,現在不用了!”棲霞區政務服務中心全科社工毛燕華說,夜間施工許可證辦理頻次高,很多來辦事的都成了“熟面孔”,材料也一次次反復交了一大摞。推行不見面審批后,所有材料改由網上提交,由他們初審后再由區環保局進行現場查看,合格后直接提供證書編號,企業在網上下載張貼即可。統計顯示,自棲霞區不見面審批服務微信版4月份上線運行以來,全區已辦理各類“不見面”服務事項近8 000件。
記者注意到,在6月30日召開的2018中國管理科學大會暨第六屆管理科學獎頒獎典禮上,棲霞區委憑借“以放管服集成改革打造最佳產業發展環境”獲得第六屆管理科學獎專項獎———促進獎。“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將圍繞中央、省市各項改革部署,明確改革方向、改革任務和主體責任,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更深層次上整合辦理環節、壓縮辦理時限、精簡辦理材料,全面實施容缺受理、預審代辦,深入推進不見面審批標準化、規范化,建成融合共享大數據中心。”邢正軍表示。(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