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玲 楊馥霞 賀歡 孔芬 王衛成
摘要:在蘭州及周邊地區進行了草莓真菌病害調查,并對主要發生的真菌病害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及芽枯病的危害癥狀、發生特點進行了描述,提出了綜合防治方法。
關鍵詞:草莓;真菌病害;發生規律;綜合防治;蘭州
中圖分類號:S663.9? ? ? ? ? 文獻標志碼:B? ?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18)12-0086-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12.025
草莓因其果色誘人、外形可愛、口感美味以及營養豐富,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草莓在蘭州及周邊地區以設施栽培為主要種植方式,但特殊的環境條件極易造成草莓真菌病害的爆發流行,使得草莓的產量下降、品質變劣,導致種植戶的經濟受到損失。因此,調查明確草莓主要真菌病害發生特點,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調查發現,蘭州及周邊臨夏市、永靖縣的草莓主要真菌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等[1 ],現將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特點和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1? ?主要真菌病害種類
1.1? ?白粉病
1.1.1? ? 病原菌及癥狀? ?白粉病是草莓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為子囊菌門真菌(Sphaerotheca macularis f. sp. fragariae)[2 ]。主要侵染草莓的葉片、花和果實。草莓植株受害初期,葉背面局部出現白色菌絲層(白色粉狀),伴隨病情加重,葉緣逐漸向上卷起成匙狀,病斑逐步擴大,多個病斑連接成片,并于葉兩面布滿薄霜狀白色粉狀物,后期葉片呈紅褐色病斑,葉緣萎縮、焦枯。草莓花和花梗發病時被一層白色粉狀菌絲,花蕾不能開放,花瓣呈粉紅色;幼果受害,果實停止發育、干枯,若果實后期受害,表面覆蓋白色粉狀物,果實失去光澤硬化。
1.1.2? ? 發病特點? ? 草莓白粉病屬低溫、高濕病害,該病侵染最適溫度為15~25 ℃,相對濕度80%以上利于發病及快速蔓延,在5 ℃以下和35 ℃以上均不利于發病[3 - 4 ]。白粉病菌靠氣流傳播,草莓的整個生長發育周期均可發病,11月至次年5月發病率高。此外,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性較差、植株長勢弱或太過旺盛、高溫干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管理不到位等易加重病害發生[4 ]。
1.2? ?灰霉病
1.2.1? ? 病原菌及癥狀? ? 病原菌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主要危害草莓的花器、果實、葉片等,尤以果實危害最重。病部產生灰色至灰褐色霉層,是此病最典型的診斷特征。花瓣和萼片感染后先產生水漬狀小斑點,后擴散成圓形或不規則病斑,嚴重時整朵花和花序枯死。果實在近成熟期易感病,感染初期產生淺褐色水漬狀斑點,逐漸形成褐色病斑,最終導致整個果實變軟腐爛,果表面布滿鼠灰色霉層。青果和白果染病后病斑發展較慢。果實感染后,如環境干燥則病果呈干腐狀;如環境濕度大,則病部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層。葉部發病多從葉緣開始,初期呈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展呈V字形輪紋,最后形成灰褐色的水漬狀大斑并感染整個葉片,導致葉片腐爛、枯死,病部常產生灰褐色霉狀物。
1.2.2? ? 發病特點? ? 草莓灰霉病屬低溫、高濕病害,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0~25 ℃,當相對濕度低于81%時分生孢子不萌發,相對濕度90%~98%時大量萌發[5 ]。灰霉病原菌通過傷口侵入,以菌絲體、分身孢子隨病殘體上越夏或菌核在土壤內越冬,翌年春天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和分生孢子,借助氣流、雨水傳播、農事等傳播[5 - 7 ]。
1.3? ?炭疽病
1.3.1? ? 病原菌及癥狀? ? 草莓炭疽病由多種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p Corda)復合侵染引起[8 ]。主要危害草莓的葉片、葉柄、托葉、根莖和匍匐莖,花、果實也可受害,植株受害后出現局部病斑或整株萎蔫枯死。葉片、葉柄和匍匐莖發病初期出現紡錘形病斑或橢圓形小病斑,病斑多為黑色,少量為淺灰色,水漬狀,稍凹陷,之后迅速擴大為深色凹陷、病斑。當病斑蔓延侵染整個葉柄及匍匐莖后,匍匐莖莖尖及病斑之上的部分枯死,濕度大時病斑上可見鮮紅色的分生孢子堆。根莖部染病初期表現為植株2~3片展開葉在水分脅迫條件下萎蔫,傍晚或陰天恢復,2~3 d后整株死亡。枯死病株根冠部橫切面可見自外向內發生的紅色褐變,但維管束不變色。草莓的花和近成熟果實對炭疽病菌非常敏感,被侵染的花朵迅速產生黑色病斑,病斑往下延伸至花梗;果實侵染后最終發展為硬的圓形病斑,并變成淡褐色至黑色。
1.3.2? ? 發病特點? ? 草莓炭疽病屬高溫、高濕病害,發病最適溫度為28~32 ℃,濕度為90%以? ?上[9 ]。該病主要經歷4個階段(越冬、始發、盛發、衰退),發病方式主要為逐發型和爆發型,草莓設施栽培易出現爆發型發病。露地栽培呈現逐發型發病;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內或土壤中越冬,然后分生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病殘組織、帶菌操作工具等傳播[10 ]。
1.4? ?芽枯病
1.4.1? ? 病原菌及癥狀? ? 草莓芽枯病又稱立枯病,病原菌為無性菌類的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主要危害新芽、新葉、葉柄、托葉的基部,導致秧苗枯萎死亡,也可使成齡葉、花、短縮莖等受害。葉柄基部和托葉受害后,病部干縮直立,葉片青枯倒垂;莖基部和根被侵染后,皮層腐爛,地上部干枯易拔起;花蕾和新芽染病后使花序和嫩芽逐漸萎蔫,呈青枯狀或猝倒,最終呈黑褐色枯死;果實侵染部位呈暗褐色不規則僵硬斑塊,后呈干腐狀。
1.4.2? ? 發病特點? ? 草莓芽枯病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2~28 ℃均可發病,發病最適溫為18~25 ℃,相對濕度85%以上,生長周期均可發病[11 ]。病原菌以菌絲體或菌核依附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以病秧苗、水或土壤傳播方式為主。
2? ?草莓真菌病害的綜合防治
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除及時的藥劑防治外,還需在品種選擇、栽培管理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有效、安全達到防治目的。
2.1? ?選擇抗病品種和種苗
選擇品質優良、抗病能力強的草莓栽培品種,如寧玉、甜查理等。種苗應選用提純復狀的無病蟲害壯苗,有條件可選用組織培養的原種脫毒苗。
2.2? ?土壤消毒
因種植地有限、設施修建費用高等原因,草莓連作問題較嚴重,導致病原物傳播迅速、積累嚴重,草莓病害嚴重。土壤處理、消毒是草莓生產的首要保障。
2.2.1? ? 高溫消毒? ? 利用夏季高溫天氣對草莓種植土壤進行悶棚消毒(溫度達60~80 ℃),能有效殺死或減少土壤中的多種土傳病害病原菌。悶棚消毒時土壤先灌水再覆地膜,高溫悶棚20~30 d,或施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或結合施有機肥(羊糞、雞糞、油渣等)施石灰氮1 050~1 500 kg/hm2并灌水、覆膜后悶棚20~30 d[12 ]。
2.2.2? ? 化學消毒? ? 整地后撒施棉隆225~375 kg/hm2,旋耕混土后覆膜悶棚,或撒施農用碳酸鉀450~750 kg/hm2并覆膜,既能消毒殺菌,又能補充土壤營養[13 ]。
草莓定植前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土菌消可濕性粉劑,或50%利克菌可濕性粉劑45 kg/hm2拌細土750~900 kg,溝施或穴施;或用15%雙效靈水劑1 500倍液,或30%土菌消水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定植穴(0.25 kg/穴)[11 ]。定植前,還可噴灑3~5 °B的石硫合劑對溫室消毒。
2.3? ?加強田間管理
合理的栽培管理也能有效減少真菌病害。一是合理密植及肥水管理,利于草莓植株采光通風,生長健壯,不徒長;二是及時調節溫室的溫、濕度,通風換氣,減少發病條件;三是及時將雜草、老葉、病葉、帶病果實和植株等清除園地[14 ],將殘枝病葉做深埋處理;四是如有條件可與其他作物每2 a輪作1次。
2.4? ?發生期化學防治
根據栽培方式不同,草莓真菌病害發生時,可采用煙霧劑、藥劑噴施等防治方法,注意采摘前7~14 d停止用藥。
2.4.1? ?煙霧、粉塵劑防治? ?設施栽培草莓發病初期可采用此方法。大棚密閉,用10%速克靈煙劑 3 000~3 750 g/hm2熏棚,也可噴施10%殺霉靈粉塵劑,或45%百菌清粉塵劑15 kg/hm2,間隔7~10 d噴1次,連續或與其他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11 ]。煙霧劑點燃時由內向外,出煙后,人員立即撤出,封閉大棚。草莓采摘前7~10 d停止用藥。
2.4.2? ? 藥劑噴施? ? 發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 ? ?3 000倍液,或40%福星可濕性粉劑6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1次,藥劑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湯? ?玲,賀? ?歡,孔? ?芬,等.? 甘肅省草莓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7(12):86-88.
[2] 關? ?玲,趙密珍,王慶蓮,等.? 草莓品種(系)白粉病田間抗性鑒定[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8(2):1-9.
[3] 吳慶麗,王? ?媛,秦? ?剛.? 大棚草莓白粉病綜合防治技術[J].? 四川農業科技,2010(5):48.
[4] 董? ?輝,楊? ?雷,史曉紅,等.? 草莓白粉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J].? 中國園藝文摘,2017(2):199-200.
[5] 張國珍,鐘? ?珊.? 草莓灰霉病研究進展[J].? 植物保護,2018,44(2):1-10.
[6] 周應華,秋? ?容,蔣海林.? 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技術[J].? 石河子科技,2017(2):5.
[7] 何? ?莉.? 設施草莓栽培病蟲害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J].? 甘肅科技,2014,30(22):151-152.
[8] 趙玳琳,卯婷婷,趙興麗,等.?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過程顯微觀察[J].? 南方農業學報,2016,47(7):1140-1145.
[9] 明廣增,王先存,王紅兵.? 大棚草莓炭疽病綠色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2014,27(3):42-43.
[10] 董? ?輝,楊? ?莉,李? ?莉,等.? 草莓炭疽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J].? 中國園藝文摘,2017(8):198.
[11] 趙建軍,鄒繼生,陳建德.? 上海地區草莓真菌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 上海農業科技,2014(5):146-148.
[12] 王? ?華,曹? ?云,周? ?潔,等.? 奉賢區大棚草莓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控技術[J].? 上海農業科技,2017(3):103-106.
[13] 沈惠琴,郁星星,邢? ?濤.? 上海高橋地區草莓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研究[J].? 安微農業科學,2014,42(9):2604-2606.
[14] 楊馥霞,湯? ?玲,賀? ?歡,孔? ?芬,王衛成.? 蘭州地區草莓薊馬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J].? 甘肅農業科技,2018(8):93-94.
(本文責編:陳? ?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