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炎培老先生在延安考察時,曾提出“歷史周期律”的觀點。所謂“歷史周期律”,就是指每個政治時期都會有一段較為興盛的時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愈加昏暗,民生愈加困苦,直至政權滅亡。我認為中國古代歷史周期律現象的形成,與中國古代的主要經濟形式——自然經濟不無關系。因此,我希望通過分析自然經濟中國家與基層的經濟矛盾,地主與自耕農的經濟矛盾,來探尋這周期律的經濟原因。
關鍵詞:自然經濟;歷史周期律;地主;稅收
1 自然經濟脆弱性特征加速地主的土地積累
中國古代的政治時期伊始,大多會有均田、分田的政策。例如“唐之始時,授人以口分、世業田,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其用之也有節”[1]等等。其目的,一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農業依附土地難以移動,各耕其田,有效的限制了人口流動。二是為了增加財政稅收。在中國古代,農業稅通常占國家稅收的大多數。個體小農很難減免稅收,但地主因為其具有的經濟地位和以之為支撐的政治地位,通常能夠藏匿屬于他們控制的人口和土地,從而大幅逃避稅收。例如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戶數為一千零六十五萬余戶,而明萬歷(1577年)戶數反而略有減少,為一千零六十二萬余戶。[2]在古代長時期的和平總會導致人口的增加,而明朝近兩百年戶數卻基本未變,足以看出人口隱瞞現象的嚴重。因此對于中央政權來說,把田地分給一個個自耕農是更好的做法。
然而,自耕農占據主體的土地擁有模式很難長時期存在。這是因為自耕農應對變動的能力較弱。
自耕農每戶土地量有限、生產能力有限,他們所獲得的收成也很有限,在平常年份也只能勉強維持,對危機的抵抗力弱。“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3]而當國家因為戰爭、大型工程等提高征稅的標準,或是天災導致作物減產等,經常會造成農民入不敷出的情況。自耕農擺脫困境的方法,其一是變為流民,逃脫租稅。另一種方法是借債。然而古代借債利率很高,自耕農無法償還的可能性極大,無法償還的后果就是失去作為抵押物的土地。由此,自耕農失去人身自由,通過租用地主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地主對佃農進行殘酷的剝削。漢朝時,“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4]考慮到漢朝的土地稅率曾達到 “三十稅一”的水平,這樣的力度著實可怕。而地主每年的收入也就增多,有更多的力量去放貸、欺瞞稅收……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始后,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增加國家稅賦徭役,政權實行分田、均田等政策;而又由于其脆弱性難以持久,受到兼并。
2 在土地兼并過程中地主階級利益得以鞏固
在大多數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都會有打擊土地兼并、遏制地主豪強的行動。例如唐高宗時曾“其后豪富兼并,貧者失業,于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5]。但是這種行動通常收效甚微,因為此時地主已然是中央皇權難以鏟除的一股巨大勢力。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通常對于門第或知識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門第和高知識水平都需要經濟實力的支撐。地主階級從而得以通過選官制度維護自己的優勢。
因此,在王朝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土地由大量自耕農所有變為由數量相對較少的地主所有的趨勢是很難逆轉的。其原因是有能力推翻這種模式的中央政權已經被這種土地所有制的既得利益者——地主和世族所脅迫。既然是既得利益者,他們也就盡力維護自己的利益,使之更為堅固。
由此可以看出,在地主階級獲得土地后,獲得土地的地主得到巨大的社會力量,同時使地主階級的利益得以固化,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可逆地發展
3 舊統治集團的崩潰和新統治集團的故技重施
自然經濟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的崩潰通過兩種途徑最終完成。其一是地主欺瞞稅收。秦以后的中國社會,大多數時期軍隊都有中央政府組建、大型工程都由中央政府主持。而強大的中央軍隊和完備的基礎設施,也是小農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農業生產需要穩定的政局的保障和水利灌溉設施的服務。然而地主欺瞞稅收的能力,處于統治末期的政府很難保證足額的財政收入,難以遏制動亂的勢頭。而每次動亂,都會給農業以沉重的打擊。例如漢初時,“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6]就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另一個禍根是流民問題。在土地兼并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失地農民,其中一部分成為流民。當流民問題聚集到一定程度且規模較大,就很容易產生農民起義。農民起義一方面會造成政局的動蕩,另一方面也會造成生產的凋敝。農民起義者因其低知識水平經常讓當地的生產秩序遭到大的破壞。因此,農民起義對中央政權施以巨大的不利影響。
財賦減少問題和流民問題結合起來,導致了中央政權實力的削弱,再加上其他直接因素,如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最終導致了舊的中央政權的覆滅。而為了籠絡民心,以及維護本階層統治,新的政權通常也就會將土地分給眾多的個體小農。
由此可見,被削弱自然經濟賦稅徭役支持的政權因稅賦、徭役減少而垮臺,新歷史時期的繼任者為鞏固統治,采取了分田均田等措施,完成一個“歷史周期”的循環。
4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周期律”影響下的中國古代可以看作這樣的一個閉環:新歷史時期分田均田——自耕農土地被地主兼并——地主階級實力雄厚欺瞞稅收徭役危害統治——舊歷史時期結束,新的循環開始。自然經濟對動蕩的脆弱性、對政權的重要性的特點成為了“歷史周期律”這個閉環閉合并且持續推進的軌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可以認為,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歷史周期律”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對于當今政權的重要啟示。應勇于改革,使上層建筑隨經濟基礎而變革,生產關系根據生產力而調整,從而緊跟時代的步伐,構筑更積極的社會,實現更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引自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75.2
[2]數據引自張廷玉等《明史.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74.4
[3]引自班固《漢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62.6
[4]引自班固《漢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62.6
[5]引自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75.2
[6]引自班固《漢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 1962.6
作者簡介:
李智暉(2001.7-),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第八十二中文科2班,特長:寫作、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