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萌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近日在北京發布《2017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以下簡稱《綜述》),分析和總結了2017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狀況,并預測2018年網絡安全熱點問題。
互聯網時代,一些新技術和新的應用場景,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新的安全風險點。《綜述》顯示,隨著我國4G應用推進,以及生活繳費、購物支付等服務向移動互聯網遷移,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大量出現,威脅網民的信息安全和財產安全。據統計,2017年通過自主捕獲和廠商交換獲得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數量253萬余個,同比增長23.4 %。而通過對惡意程序的行為統計發現,排名前三的分別為流氓行為類、惡意扣費類和資費消耗類。
那么未來還有哪些安全風險值得關注?
1.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保護立法呼聲日益高漲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17年數據泄露事件數量較近幾年來有增無減,且泄露的數據總量創歷史新高。2017年3月,公安部公布破獲一起盜賣我國公民信息的特大案件,犯罪團伙涉嫌入侵社交、游戲、視頻直播和醫療等各類公司的服務器,非法獲取用戶賬號、密碼、身份證、電話號碼以及物流地址等重要信息50億條。隨著信息數據經濟價值上升,促使攻擊者利用多種攻擊手段從多種渠道獲取更多敏感數據,我們相信竊取用戶個人信息和數據的網絡攻擊活動并不會消退。當前網民越來越注重個人信息安全,并意識到信息泄露可能帶來的個人人身財產安全問題,希望政府加強監管、企業落實數據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
2.安全漏洞信息保護備受關注
根據CNVD收錄漏洞的情況,近三年來新增通用軟硬件漏洞的數量年均增長超過20 %,漏洞收錄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信息系統存在安全漏洞是誘發網絡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而2017年,CNVD“零日”漏洞收錄數量同比增長75.0 %,這些漏洞給網絡空間安全帶來嚴重安全隱患,加強安全漏洞的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向社會發布系統漏洞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近年來,多起“網絡攻擊武器庫”泄露事件進一步擴大了安全漏洞可能造成的嚴重危害,落實法律要求,進一步細化我國安全漏洞信息保護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3.物聯網設備面臨的網絡安全威脅加劇
2018年,我們將繼續看到一些物聯網設備被利用發動攻擊。2017年CNVD收錄的物聯網設備安全漏洞數量較上年增長近1.2倍,每日活躍的受控物聯網設備IP地址達2.7萬個。我國在2017年下半年密集出臺了推進IPv6、5G和工業互聯網等多項前沿科技發展的政策,并要求2018年開展商用試點工作,這將助推物聯網更快的普及和物聯網設備數量快速的增長。但由于設備制造商安全能力不足和行業監管還未完善,2018年物聯網設備的安全威脅將加劇,對用戶的個人隱私、資金財產乃至人身安全造成極大危害,急需可實施的防護解決方案。
4.數字貨幣將引發更多更復雜的網絡攻擊
數字貨幣市場的“繁榮”,直接帶來了2017年勒索軟件、挖礦木馬的增長勢頭,且將會延續到2018年。為了尋求更多的“挖礦工具”,提高“挖礦”能力,網絡攻擊者將會綜合利用多種網絡攻擊手段,包括安全漏洞、惡意郵件、網頁掛馬和應用仿冒等,對目標實施網絡攻擊,且攻擊方式會越來越復雜和難以發現。
5.人工智能運用在網絡安全領域熱度持續上升
自2016年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概念興起以來,人工智能應用在網絡安全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多個科技公司開始研究打造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安全體系,建立能夠跨網絡和平臺部署的人工智能安全系統,以監控、發現和防止黑客入侵。但同時,黑客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為發起攻擊提供技術支持,一方面是對人工智能應用發起攻擊,另一方面與防御方競賽,更快地發現并利用新漏洞。隨著網絡空間網絡安全環境的日益復雜,攻防雙方日益激烈的較量中,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的關注度將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