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教師要學會運用疑問來引導學生、以疑問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探究、獲取新知增強能力的觀點,然后從營造和諧氛圍中讓學生敢問、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會問、不斷設疑讓學生會學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利用疑問,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的問題。
關鍵詞:疑問;學生;探究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些名言無不闡述了疑問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常常是獲得真知的先導,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伽利略正是敢于懷疑,才有自由落體運動理論的產生;戴震敢于懷疑,才有《孟子字義疏證》的問世。
有一些教學,通常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雖然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課文內容學好,可一旦沒了教師,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學生便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沒有疑問的教學,在學生腦海里不會留下多少痕跡,也不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學習過程中沒有問題的學生是一個不能獨立思考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思維不活躍,沒有創造性。教師要學會運用疑問來引導學生,以疑問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主動探究,獲取知識,增強能力。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質疑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李四光說過:“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懷疑態度,不要為已成的學說所壓倒。”對于名人名家“千錘百煉”編寫的教材或“無可挑剔”的名句,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形成批判地吸收的思維習慣。
學生質疑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表現,鼓勵學生質疑將使學生積極參與,40分鐘的效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愛想愛問的習慣,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索性。
課堂上,學生經常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作為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學生敢說、能說、想說并愿意說,敢于向權威挑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可現實中,有些學生已經失去了懷疑能力,這是為什么呢?關鍵就在于有些教師沒能善待學生的質疑,沒有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質疑氛圍。
對于敢于懷疑、敢于求異探索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在思考、在參與、在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的質疑。不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多么簡單、多么復雜、多么古怪,教師也都不要輕易否定和回避,而要給予鼓勵。
二、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會問
心理學認為,疑問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就應運而生。
提問是思維活躍的表現,是質疑的開始。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想象去發現問題,并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靈活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疑是學習的鑰匙,是讀書的起點,也是增長智慧的階梯。學生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體現,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前提。質疑的過程,其實質是對原有的思考和結論采取批判的態度,并不斷予以完善的過程。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在學生的內心世界,這種需要尤其強烈。學生的求知欲望很強,教師要勇敢地為學生播下質疑的種子,誘導他們在批判的思考中探索新知,讓他們在學習中多層次、多角度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只要作適當的引導就足夠了,千萬不要去越俎代庖,那是學生互動、激發學生思維的良好契機。但是問題意識是通過長期培養、慢慢形成的。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從現有的教材內選擇那些有希望、有可能提出一些新問題的事實和材料,并通過這些新問題激起新的觀察和新的判斷方式,從而擴大未來的經驗范圍。
只要讓學生多練習,長期堅持下去,就能使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并能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現象,敢于向權威性的東西進行挑戰。甚至敢于向一些規律、定律挑戰。
三、不斷設疑,讓學生會學
雙基教學強調“雙基”,同時強調在“雙基”教學過程中要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反對注入式,主張啟發式教學。反對“填鴨”或“灌輸”式教學。各種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要求富有啟發性,不論是教師講解、提問、演示、實驗、小結、復習、解答疑難,還是進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學,復習課、練習課的教學,教師都講究循循善誘,采取各種不同方式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使之主動地、積極地、充滿熱情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講解過程中,教師會“質疑啟發”,即通過不斷設疑、提問、反詰、追問等方式激發學生思考問題,通過釋疑解惑,開通思路,掌握知識。
陶行知曾說過:“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探究式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地提問,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以提問促思考,在探究新知中自悟、自主答疑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