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艷(特約撰稿)
在精準上下功夫,從完善基礎設施入手,培育地方特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安塞區南溝村分紅現場
盛夏時節,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退去了日間的炎熱。
黃陵縣雙龍鎮杜洛尾村溝南組,一間100多平方米的豆腐作坊里,53歲的王本領正和兒子忙碌著。
脫貧攻堅以來,王本領一家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2016年初,他萌生了擴大豆腐制作規模的想法,在包扶干部的幫助下,拿到了縣上產業扶持資金5000元。去年,他從原來小舊的豆腐坊搬進了100多平方米的新作坊?!跋乱徊剑掖蛩憬◤S房,機器都已經買回來了?!?/p>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黃土高原貧窮落后的面貌正在成為歷史。如今,走在山溝塬峁間,產業壯大、道路硬化、房屋整修……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圣地延安正在進行著一場巨變。
延川縣乾坤灣鎮劉家山村,一孔孔修葺一新的窯洞民宿靜靜矗立。
1936年,毛澤東東渡黃河曾留居于此。
歷史從未遠去,窯洞內的燈光也未熄滅。80多年后,在黃河岸邊,一條“依托優勢,因戶施策,精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脫貧路重新起航。
“馮光亮,全家5口人,因學致貧,低保戶,2016年脫貧。有紅棗40.3畝,其中流轉給縣文旅集團下設的扶貧開發公司25.3畝,家庭管理15畝,分紅收入5450元/年。馮光亮本人每年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從貧困戶幫扶成效展板上可以看到,一張張表格圖文并茂地反映了延川縣乾坤灣鎮劉家山村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家庭收入及幫扶措施,生動翔實。
為了精準再精準,今年,吳起縣重點圍繞年度貧困退出任務,對標“57”指標和國標“1331”標準,對村戶進行地毯式排查,對貧困戶家庭成員基本信息、致貧原因、在校生狀況、生產生活條件方面等信息逐人逐戶核實,對村級水電路衛集體經濟逐村進行摸排,精準查找短板,建立臺賬。
在志丹縣義正鎮稠樹梁村的梯田地里,一排排整齊的果樹苗正挺著“腰板”。
依托當地的果樹,陜果集團的入駐,為這里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2017年,稠樹梁村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落實土地流轉120戶4606畝,村民與企業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果園代管、勞務用工帶動等方式進行合作。
正在果園里忙活的貧困戶思成川就是受益者之一?!拔野炎约旱?4.75畝土地以每畝15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陜果集團,光這項每年就能收入3300多元。現在我還在這里打工,一天收入100元,在家門口就能把錢賺,還能學到果園管理技術,以后管理好自己的果園就能賺大錢了!”提起未來,思成川充滿了希望。
“像這根樹枝,需要將競爭枝去掉,留中庸枝,才能大量結果……”在宜川縣壺口鎮椿曲村的果園里,縣農廣校職業農民技術服務隊正在給貧困戶開展“一對一”技術服務。
“我自己也務果多年,以前也聽過相關專家講課,但像這樣得到手把手教的還是頭一次,非常受用。”郭殿軍是椿曲村的貧困戶,家有5畝果園,卻不如別家3畝果園的收益,只因一些“老農思想”——舍不得剪枝,拉枝不到位,果園密度很大,導致產量雖多質量低,均價偏低。技術服務隊對他的短板進行分析后當即制定了幫扶措施,并與他結成對子,將長期跟蹤幫扶指導,直到其成為果園管理的行家能手,通過提質增效來脫貧致富。
2016年10月,正是蘋果豐收的季節,劉建強在網上瀏覽信息,看到位于土基鎮高村峁的方旭果業公司免費為果農提供冷庫倉儲服務,并進行價格托底。到企業實地考察后,劉建強懷著忐忑的心情將蘋果儲存到了果庫。
“到當年12月份的時候,價格漲了,每斤2.9元就都賣出去了?!?017年,蘋果再次收獲的時候,劉建強沒有再猶豫,1.4萬斤蘋果全部都儲存在了方旭果業。
“種蘋果不僅收入好,而且現在還有保障?!苯衲辏瑒⒔◤娪纸?畝矮化果園,對于市場和價格都充滿了信心。
延安蘋果之所以價格高、受眾廣,得益于蘋果產業后整理的開展實施。
在富縣北道德鄉東村,智慧果園里的16棵蘋果樹,已被天南地北的都市人認購。以前只能賣500元左右的果樹,現在能賣到2000多元,從賣蘋果到賣果樹,拉長了延安蘋果的產業鏈條。
在南教場的富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楊寶平正在直播平臺上講解蘋果的成長階段,作為一名蘋果主播,他正向“粉絲”宣傳并銷售著延安蘋果。
“今天咱們入股的旅游扶貧停車場要進行第二季度分紅了,大家快去領錢?!?月4日,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黨支部院子內擠滿了村民,安塞格桑花谷生態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給社員分紅。
南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潤生表示,通過采取“支部+合作社+企業”的扶貧方式,不僅讓產業扶貧資金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利用,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從而實現穩定增收,穩步脫貧。
此時,寶塔區馮莊鄉杜坪村村民杜方明也同樣高興。
“過去我們村不富裕,大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現在,我們搞起了‘果蔬黨建’,產業發展起來了,大家的日子也越過越美了?!贝饲埃欧矫魇且粋€貧困戶,沒有產業,無經濟來源,生活相對困難。2015年,杜坪村第一批弓棚建成時,他主動申請種植弓棚,在鄉村“兩級”干部的幫扶下,學習掌握了甜瓜種植技術,兩座弓棚在他的經營下效益頗豐,杜方明不僅脫了貧,還成為了杜坪村的致富帶頭人。
目前,延安市在冊有勞動能力的1.02萬戶、3.36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產業全覆蓋。
易地脫貧政策出臺后,劉建軍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進城安家,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
劉建軍家住黃龍縣圪臺鄉五門口村,交通不便,條件惡劣。50歲的他由于身患殘疾、母親臥病在床,日子一直過得非常拮據。多年來,劉建軍和母親相依為命,居住在一孔風雨飄搖的窯洞中。
今年3月15日,劉建軍的夢想終于實現了。這一天,他和母親告別生活了幾十年的破窯洞,搬到了吉家河移民安置點。推開房門,一套40平方米的房間全部裝修一新,廚房、衛生間、臥室應有盡有,水電、電視網線、天然氣全部接通。
而這套房子,劉建軍只出了5000元。
嶺石山村位于延長縣城東南37公里處。過去山大溝深,交通阻隔,貧困面積大,人均收入低。
如今,村子巷道全部硬化,太陽能路燈矗立,家家戶戶白墻青瓦,青松和刺柏掩映院外,塑膠籃球場上不時有玩耍的小孩,村民在路邊三三兩兩拉著家常,生活怡然自得。
好坪溝村是子長至姚店高速公路的建設起點,也是該條高速公路與清澗至子長高速公路的連接點。
今年60歲、當了19年村支書的徐志平,親眼見證了好坪溝因道路改善帶給村民的好處。2005年村里道路實施了硬化,道路不再泥濘和塵土飛揚?!绊樦@條路,村里的小雜糧賣到了鎮子、縣城,農用物資、生產技術進了村子,農民的錢包鼓了。”
徐志平說,村里現在有貧困人口66戶140人,前年剛發展了300畝山地蘋果,路建好后,出行方便了,脫貧就更快了。
陽光明媚,黃土高原在青山掩映中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