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艷(特約撰稿)
把“民生”當成頭等大事落到實處,脫貧才能贏得民心,成效最佳

寶塔區甘谷驛史家溝村幸福園
在延川縣楊家圪臺鎮拓家川村,天剛蒙蒙亮,57歲的貧困戶劉月雄就從家出發,前往兩公里外的拱棚基地“上班”。
2017年,楊家圪臺鎮將優質土地資源進行整合,依托當地能人,成立了延川誠執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起拱棚67座、溫室大棚29座。一年過去了,熟練掌握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的劉月雄成了合作社的固定員工,能拿到5萬元的“年薪”。
以前劉月雄只能靠打零工、種莊稼供三個孩子上學,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務。如今,隨著孩子陸續畢業,多年的煩心事也得到了解決,他信心十足地說:“用不了幾年,我就能把賬還上,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你知道什么時候是‘六一’兒童節嗎?”
孫康用不算流利的語言大聲說:“還有兩天了。”當老師把輪椅安裝好讓他躺在上面,將玩具放在他面前時,他心里樂開了花。
5月29日,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宜川縣云巖九年制學校校長韓保成再次組織教師到建檔立卡貧困對象非在校殘疾兒童孫康、張延潔家里,開展送教上門及送溫暖活動。
孫康家住宜川縣云巖鎮八零村,由于重度腦癱,說話十分困難,癱瘓臥床17年,身形瘦弱到只有幾歲孩子般大小。雖然孫康咬字不清,但卻懂得不少,在老師的引導下,現在能讀會算。
“想上學!”這是孫康多年的愿望,也是周肖楠的夢想。
2017年秋季,周肖楠進入宜川縣中學就讀,幫扶老師劉朵到周肖楠家中家訪時,了解到她父親去世,她母親一人撫養四個孩子上學,靠打工根本難以維持家中開支。劉朵當即解讀國家相關資助政策,幫她拿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一年2500元的國家助學金。
“助學金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幫助,更是對我精神上的鼓舞,使我能夠安心學習。”周肖楠說。
延安市教育系統通過實施“三秦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工作,讓19917名教師一對一或一對多與貧困家庭學生26102人建立了結對幫扶聯系,并完善了全市從學前到大學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精準資助體系。
在安塞區坪橋鎮梅塔村王志剛家中,一張“健康扶貧”二維碼格外顯眼。“我們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健康扶貧有機結合,專門為貧困戶私人訂制了大數據系統。原來貧困戶健康信息不好掌握,現在二維碼入戶后,隨時可以在手機上看。”坪橋鎮衛生院院長王斌介紹說。
1.2.6 疼痛護理:對于患者術后出現疼痛的情況,若患者屬于輕度疼痛,囑患者使用呼吸方法進行肢體放松的訓練:呼吸時深而慢,呼吸頻次控制在10次/min,每次進行15 min左右的鍛煉。或應用音樂療法,囑患者聽輕快舒緩的音樂,以患者術后疼痛。若患者疼痛劇烈,根據實際情況,遵醫囑按時使用鎮痛藥物。
安塞區通過大數據、云平臺互聯網技術概念,將貧困戶醫療信息全部生成二維碼,醫生只需“掃一掃”,即可及時掌握病人的健康信息,以便結合病情需要,進行精準治療。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也是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和難點。在基層農村,許多貧困患者“看不起病”“不愿看病”,往往是“小病”拖成了“大病”。
為此,延安市衛計系統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開展疾病分類救治,通過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管理、兜底保障,實現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障、民政救助、兜底保障“五重保障”市域內“一站式”即時結算全覆蓋。
2016年,延川縣大禹街道張家灣村貧困戶蘭彩琴因患宮頸癌臥床不起。她在住院治療期間共花費14.38萬元,經醫保報銷、大病報銷及民政醫療救助后,剩余醫療費用仍有近5萬元。全家主要依靠蘭彩琴丈夫在外攬工為生,微薄的收入根本無力支付如此高額的治療費。
“當時真是犯熬煎,這么多錢不曉得該咋辦。”蘭彩琴說。得知她的情況后,縣上再次將她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對象,又爭取了3.14萬元救助金,最后個人實際支付醫療費只要1萬多元。
在延川縣永坪鎮永興園易地移民安置點,裝修隊伍來來回回忙碌著。貧困戶王強強和妻子把一桶桶攪拌好的水泥往樓上提,汗水不斷地從額頭滲出,但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我家的房子在五樓,去年就交鑰匙了,現在天暖了,就趕緊裝修好,想早點住進去,娃娃上學方便,我在鎮上打工也安心。”王強強原本住在關莊鎮楊家坪村,2013年的強降雨,讓老家的窯洞成了危窯,又趕上兩個孩子上學,索性就在永坪鎮上租了個房子,一邊打工,一邊供孩子上學。如今,王強強即將入住的新房是個兩居室,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水、電、氣、暖一應俱全。
同樣,2013年的強降雨,讓延長縣鄭莊鎮樊家圪臺村兜底戶高吉富的窯洞出現了裂痕。“那會兒我是又著急又害怕,但是沒辦法,只能一到天陰下雨,就跑到親戚家住。”
67歲的高吉富早年喪妻,日子過得十分艱苦。“老高子女常年在外地,他辛辛苦苦把兩個娃娃拉扯到大,在那土窯洞里苦了一輩子。”“第一書記”蔡學平說道。
“黨的政策是真好,我啥也不愁了,很知足。”現如今,高吉富搬進了政府修建的平房,有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新家。老高激動地說,“以前在窯洞里住著,每次打雷下雨,心里就怕窯洞不牢靠塌了。現在這新房很堅實、很安全,住著可美氣了。”
傍晚,天氣慢慢地涼了下來,子長縣余家坪鎮郝家川村幸福院卻熱鬧了起來。
“你最近精神是越來越好了。”
“老李,來來來,咱倆再下兩盤棋,今天非要把你贏了不可。”
陸續走進大門的老人們,圍坐在院中的石桌前聊起了天。
“幸福院成了老人們第二個家了!”郝家川“第一書記”李新剛說,近年來,村里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逐年上升,為了讓老人們安度晚年,村上籌集到20余萬元,利用學校閑置的9間平房,建成了村級互助幸福院。
“大家有空了可以在這里休閑鍛煉,凡是70歲以上的,經過申請和體檢后,可以免費入住、免費吃飯。還購置了電視、圖書、棋牌,供他們休閑娛樂。包扶干部充當志愿者,負責老人的日常照料。”余家坪鎮社保站站長徐軍飛介紹,目前,全村已有17名老人入住。
在這里,71歲的劉霞第一次嘗到了蛋糕的味道。
劉霞由于小時候患上小兒麻痹,留下終身殘疾。老伴去世后,一直獨自孤苦生活。今年正月,劉霞順利入住幸福院。等到她生日那天,幸福院特意炸了油糕、做了饸饹,李新剛還自己花錢買了一個蛋糕,邀請全體老人共同為她過一次特殊的生日。“蛋糕很甜很香,比肉都好吃。”劉霞樂開了懷。
走進寶塔區甘谷驛鎮史家溝的幸福院,院落干干凈凈,史振全在四處忙活著,不時地和圍坐在院子里打牌的老人們聊會天。
三年前,寶塔區開始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實施“一崗雙助”,如今,這一惠民工程政策已延伸到各鄉鎮和農村。在史家溝幸福院,由家庭貧困又有勞動能力的史振全,照顧大家的起居生活,主要負責為老人們擔水、劈柴、打掃衛生等瑣事。
扶貧之路蹄疾步穩,一幅幅“民生畫卷”徐徐鋪呈,幸福在這方紅色熱土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