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和
“面子工程”當止,“好面子干部”當懲。民生問題永遠是頭等大事,重民生、打基礎、利長遠,這才是脫貧的應有思維
一方面享受著國家特殊政策,另一方面卻大肆鋪張。汝城縣的例子并非個例。
比如,《中國紀檢監察報》在2015年就報道,廣西鳳山縣用國家防治地質災害資金上千萬元,在出入縣城的山壁上雕刻“鳳凰壁畫”,而壁畫項目實際造價卻僅200多萬元。與此同時,在道路崎嶇難行、冬日天寒地凍的情況下,當地一些鄉鎮的瑤族學生仍穿著單衣破衫。
更早之前,媒體還曾報道,位于貴州生態最脆弱、貧困程度最深的畢節地區,當地政府巨資打造的巨幅全銅獅像卻現身十字街頭;遼寧省北票市,國家級貧困縣,財政收入僅8400多萬元,卻建了座耗資1000多萬元的廣場;江西省橫峰縣,全國有名的重點貧困縣,花費3100多萬元,建造全省首屈一指的豪華廣場和行政中心;安徽長豐縣,國家級貧困縣,至今有10多萬人尚未脫貧,要建高爾夫球場,鎮領導稱農民“不會餓死”。
修建樓堂館所、大搞“形象工程”,并非為貧困縣所獨有。一些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種問題。當然,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等規范的實施,這種現象得到了有力的糾正。
不能奢侈浪費、搞“形象工程”,并不意味著市政建設和民生工程也要受限。
實際上,只要是規劃合理,資金充裕,修建城市廣場、建石柱,等等,并非就不可以,相反,有些這樣的建設也是城市發展所必需的。人們反對的,是在民眾還沒有擺脫基本貧困線的時候,就花費公帑來修建脫離實際的“形象工程”,而不是把這些資金用在更急需的民生項目上。
湖南汝城縣,就是這個問題。說到底,是政績觀、群眾觀出了問題。汝城縣的“形象工程”被巡視組“識破”后,一些領導干部得到應有的問責處理,更多地方尤其是貧困縣應該清醒:民生問題永遠是頭等大事,重民生、打基礎、利長遠,這才是脫貧的應有思維。
好面子而不顧里子,實際是本末倒置。

貧困縣大搞“形象工程”,這看似荒謬的表象,背后卻有可以追溯的邏輯和驅動力。
當前,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貧困縣的政策優惠很可觀,貧困縣的含金量仍然很高。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能夠吸引巨大的資源。比如,貧困縣通常以吸引外來投資者為理由,大興修建廣場,建造地方標志性設施。但不把扶貧資金用在真正的刀刃上,無論其外表多么光鮮、說辭多么動聽,終究缺乏足夠的正義性。
在中央三令五申嚴禁奢侈浪費和嚴控政府債務的當下,貧困縣注重形象工程的做法已逐步減少,但一些貧困地區在脫貧摘帽的過程中,不時衍生出官員貪腐等違法違紀問題,值得重視。
貧困地區有著加快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和動力,這無可非議。但是,更需注意的是,作為貧困縣,當地的主政者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合理利用國家的扶貧優惠政策和資金。將資金優先用于民眾更急需的危房改造、困難補助、醫療補助、教育補助等領域,為困難群眾提供兜底保障,這才是精準扶貧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