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裴佩
8月23日,陽光和煦,微風輕拂。沿著田間寬敞的道路,記者來到位于土門鎮麓棠村的“中國玫瑰谷”1號展示園。雖然花期已過,但從展示園大門放眼望去,一大片綠油油的玫瑰植株隨風搖擺,生機勃勃。
土門鎮黨委副書記雷萬健介紹說:“這里是中國單體種植面積最大的大馬士革玫瑰基地,2015年受到中國花卉協會的認可,授名為‘中國玫瑰谷’。谷雨時節,‘中國玫瑰谷’迎來玫瑰盛花期,萬畝玫瑰朵朵綻放、競相盛開,前來參觀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
“中國玫瑰谷”所在的土門鎮,目前玫瑰的種植面積達1.3萬畝。從傳統農業轉型為現代觀光農業,玫瑰生態產業鏈給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去年,土門鎮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余元。
土門鎮的探索是綿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縮影。經過十年的醞釀、發展和沉淀,以“中國玫瑰谷”為載體、玫瑰產業為基礎,一個集玫瑰種植、產品研發、深加工、銷售和生態旅游于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聯合發展的玫瑰特色產業已在綿竹初具規模。
“2008年以前,土地只種糧食作物,一年下來能存個四五百元就很不錯了。”57歲的麓棠村村民楊友金回憶起當年的生活時很感慨。不過,現在條件改善了,地震后政府統一規劃住房,還引入了玫瑰產業。2011年楊友金開始從事玫瑰產業田間管理工作,腰包也跟著“鼓”起來了,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十年前,土門鎮是綿竹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各個村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由于土地并不肥沃,導致糧食種植收入普遍較低,加上2008年那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讓當地村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更加迷茫。
轉機出現在2009年。“地震后我們公司來綿竹災后重建捐款時,綿竹市政府給出建議,與其捐款還不如幫助當地發展一個產業。”銀谷集團綿竹市銀谷玫瑰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作人員張茜告訴記者,在助力綿竹災后重建中,關鍵還得發展產業,讓老百姓持續增收。
“公司經過實地種植試驗發現,綿竹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大陸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緯度與大馬士革玫瑰的原產地敘利亞相近,非常適合大馬士革玫瑰的生長。”張茜說,2009年集團在產業選擇上與綿竹市政府一拍即合,玫瑰種植由此拉開了序幕。
“中國玫瑰谷”先期在麓棠村、天寶村等村流轉土地1.8萬畝,其中8000畝用于種植大馬士革玫瑰。公司從保加利亞引進大馬士革玫瑰3號品種,并在土門鎮麓棠村通過近6年的種植試驗,在土壤改良、育苗技術、克服病蟲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成功種植了1.6萬畝。
“自2016年起,我承包了252畝玫瑰園進行鮮花采摘,如今每年的純收入有四五萬元,比起2008年翻了很多倍。天上掉下個‘玫瑰谷’,讓我們生活有了盼頭,我們真是打心里高興!”從傳統農業種植到大馬士革玫瑰種植,楊友金見證了當地農業產業和農民生產生活的新變化。
“我們公司從去年開始加大玫瑰谷的開發力度,從土地流轉、產業用人等方面惠及民眾,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實現了企業創收。”張茜介紹,目前綿竹市銀谷玫瑰有限責任公司員工有300余人,與附近鄉鎮的7個玫瑰種植合作社、15個承包小組進行合作,平時管護用工400人至800人,玫瑰采摘高峰期前來務工的農民數量每天約2000人,農民務工工資每天50元至100元不等。

玫瑰種植基地喜獲豐收圖/王平
“今后玫瑰谷的種植面積還將擴大,達到2萬畝的種植規模,到時肯定還會增加勞動力。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將有效解決當地40歲至50歲年齡段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雷萬健向記者介紹說。
“中國玫瑰谷”規劃用地總面積87.78平方公里,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大馬士革玫瑰單體種植園區。自2009年開始投產至2017年5月,銀谷集團不斷強化玫瑰產業園區建設,累計投資約6.2億元,建成3個育苗基地、4個展示園,并先后建立了15個育苗大棚,每年新育苗可達150萬株。
“大馬士革玫瑰每年5月開花,花期只有20多天,每年每畝地產出的玫瑰花只有150公斤至200公斤,每公斤花能賣出50元左右。但我們并不指望用賣花來增收。”張茜說,在公司的高管看來,大馬士革玫瑰最大的價值在于精油,增收的關鍵點更要著眼于對大馬士革玫瑰的深加工。
近年來,該公司已建成精油、干花、食品、化妝品多條生產線。記者在“中國玫瑰谷”1號展示園內看到,陳列在柜臺上的玫瑰鮮花餅、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純露等系列玫瑰深加工產品琳瑯滿目。“公司在發展綠色循環產業上已形成從研發、種苗繁育、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推出玫瑰產業鏈上100多種玫瑰產品,每年二產的產值達2200萬元。”張茜介紹說。
如今,“中國玫瑰谷”項目建設成果已初步展現:玫瑰生產、加工、銷售與餐飲、休閑等有機整合在一起,成為“國家玫瑰栽培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8年1月,國家林業總局正式批復“中國玫瑰谷”為“四川綿竹國家玫瑰公園”。
“今年花開時節,玫瑰谷吸引游客達到50多萬人。”雷萬健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玫瑰谷項目每年帶動農民增收約1.35億元。對土門鎮的村民來說,玫瑰谷不僅以“花卉經濟”帶動當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收入渠道也由單一的農業種植轉向旅游服務業。
因此,不少村民在玫瑰花期做起了文章:當地村民把自己的房屋改造成農家樂和客棧,或在路邊售賣水果、開展租車服務,生意源源不斷。2011年,麓棠村村民王庭文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將土地流轉給了“中國玫瑰谷”,土地流轉后,他將住房改建為農家樂,生意最好的時候,每天能掙兩三千元。
近年來,當地像王庭文一樣辦起農家樂的村民有30多戶。看著當地旅游業發展得紅紅火火,楊友金也對未來的幸福生活充滿期待:“現在來這兒賞花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過不了多久我也會開個農家樂,讓游客也品嘗品嘗我家的農家飯。”
為擦亮“鄉村旅游+玫瑰花”的金字招牌,銀谷集團積極爭取到了第八屆中國月季展的舉辦權。“作為‘中國玫瑰谷’開發項目之一,主題為‘浪漫玫瑰·香約德陽’的月季展即將于今年9月28日在‘中國玫瑰谷’的月季園對外開展。我們希望借助此次月季展把名片打得更響。”
按照規劃,銀谷集團將計劃投資200億元,打造國際玫瑰雪山度假區,以及玫瑰香氛小鎮、三溪藝術小鎮、玫瑰溫泉小鎮,同時修建國家玫瑰公園、月季園、百鳥園、電影公園、郊野公園。綿竹市也將在已建成玫瑰示范區基地1.6萬畝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各類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名優品牌創建,擴大品牌知曉率和市場占有率。如今,玫瑰與“劍南春、年畫”一道,成為綿竹三大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