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微微
實現鄉村振興,需要物質的充裕,更需要精神的富足。距離綿竹市區5公里的孝德鎮年畫村,安然坐落于綿竹市的南大門。這里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綿竹年畫的發源地,這里清幽雅致、氣象隱隱,被評為“國家A A A A級旅游景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村”。“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十年間,這個傳統文化村落的老百姓以筆繪夢、以畫描景,勾勒出一幅自然、自在、充滿活力的鄉村文化美景圖。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綿竹年畫是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鄉愁文化的符號,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齊名為“中國四大年畫”。年畫村是綿竹年畫的發源地,災后重建十年來,該村通過對綿竹年畫的傳承保護,大力發展“年畫+美食”“年畫+休閑”等新業態,走上了文創產業的集群發展之路。
年畫街坊是年畫村成青路入口處不可多得的一處風景,是綿竹年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生產基地”及“四川省文化示范基地”的核心區域,占地30.67畝。“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綿竹市人民政府和年畫村結合災后重建契機,在原有建筑基礎上,將青瓦、白墻、朱漆的川西民居風格與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的蘇州園林風格融合起來,形成了“前店后院”式的15套年畫街坊。如今,這里已形成了以三彩畫坊、軒轅年畫、陶版年畫為核心的年畫文化產業群,年畫產業得到蓬勃發展。
8月24日,記者走進2010年入駐年畫街坊的三彩畫坊。這家畫坊由酷愛年畫的賈氏三姐妹共同創立,她們堅持“本土文化貼近生活、融入生活”的理念,不斷致力于綿竹年畫的傳承和產品研發。

老百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圖/廉鋼
如今,這個以中式庭院為基地的三彩畫坊分別設有產品展示售賣廳、茶飲休閑區、餐廳、手工體驗區、技能培訓室和庭院休息區等功能不同的區域,所有裝潢均植入綿竹年畫元素,已然成為一個具備綜合服務功能的文創小天地。
“我們主要運用手工繪制、刺繡等手法,除了傳統年畫外,還開發了如靠墊、桌布、服飾、工藝包、飾品等九大類一百余個品種的居家創意產品。在色彩搭配上也進行了改良,使之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豐富了年畫的文創和旅游產品。”三彩畫坊創立人賈紅斌介紹,三彩畫坊還營造了年畫文化的創意空間,將產業與藝術、藝術與休閑旅游相融合,讓游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了文化并為之消費。
2015年,三彩畫坊被四川省婦聯授予“四川省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培訓中心、女性手工技能培訓的孵化平臺、學生民間手工藝術參與嘗試的天地、民間文化交流的窗口、文旅融合的典范。目前,三彩畫坊已經擁有五六十人的手工制作團隊,創建了三個店鋪,逐步形成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國外。

運用刺繡等手法豐富了年畫的文創和旅游產品圖/廉鋼
賈氏三姐妹的創業發展史是年畫村年畫產業發展的折射與體現。2011年至2016年,年畫村零散的年畫作坊通過抱團發展,不斷開發和創新現代年畫,建立起一套年畫產供銷的全產業鏈模式,讓古老的年畫元素融入現代生活,迸發出新的生命力。5年時間里,年畫村僅年畫創意產品收入就從480萬元增至3700萬元,增幅達670%。
不僅如此,借力年畫產業的蓬勃發展,年畫村還大力發展農旅產業,村民依托景區發展第三產業,讓游客到年畫村感受年畫文化、體驗鄉村文化、感悟生態文化、品味美食文化。2017年,年畫村從事旅游產業的商家共78家,其中農家樂40家、農家居4家、旅游紀念商品銷售13家、年畫培訓學校1所、現代農業專合社3家、農業采摘園2家,直接受益農戶達615戶,占年畫村總戶數的30.9%。
“2011年至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從0.98萬元增至1.71萬元,增幅74.5%,年接待游客量從17.2萬人增至65.8萬人,增幅282%,村域經濟總收入從7400萬元增至11000萬元,增幅49%。年畫村成功地將農村、商家與文化景區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條獨具年畫村特色的發展之路。”年畫村黨支部副書記徐曉燕介紹說。
綿竹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年畫村不僅因綿竹年畫而揚名天下,更因深深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煥發出光彩。
如今,行走在富饒的年畫村,青瓦白墻的民居外墻上、村道路燈上、坊間橋頭上隨處可見年畫圖樣,不僅有三國故事、民間傳說,還有宣揚德孝文化的《二十四孝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內容圖樣。年畫村將非遺元素與鄉風文明建設相互滲透,讓老百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
“年畫企業和年畫藝人緊扣時代主旋律,賦予年畫新的內容和形式來弘揚時代正能量。他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作為新的綿竹年畫元素,開發制作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年畫、中國夢年畫、“年畫說條例”、“年畫說準則”等系列新綿竹年畫作品,創作了《走上幸福路》《好日子》等歌頌黨的政策好和改革開放好的年畫作品,以及《感謝您救援祝福您平安》等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的年畫作品和宣傳廉政廉潔思想的廉政系列年畫。同時,通過在年畫村涉旅企業中擺放文明提示牌或在沿線近1000平方米的農家院墻上繪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年畫等,形成了宣傳引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濃厚氛圍。”徐曉燕說。
除了環境浸潤,村上干部群眾還組成一支培訓員隊伍,不定期開“壩壩會”,走村入戶搜集社情民意、宣講政策法規;通過村歌征集、電影下鄉、清平山歌隊等形式,提高廣大基層群眾對文化的參與度,用“小文藝”來宣講“大道理”。
“鄉風文明的氛圍逐漸形成,一些不良風氣和習慣自然就收斂了,以往表現突出的打牌賭博、鄰里矛盾、婆媳矛盾漸漸沒有了,如果出現子女不贍養老人的現象,還會遭到全村人鄙視。”村民田德富告訴記者,地震前村里人沒錢,個別子女視老人為負擔而不贍養,孝德鎮原本就有幾千年的德孝文化傳統,現在村上把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并在各處繪制宣揚孝廉文化的年畫,隨時提醒大家要尊老愛幼、尊師重道,因此再也沒有出現過子女不贍養老人的現象。
“小到家,大到國,村民們的愛國情懷也逐漸濃厚,他們在喬遷新居時還會自覺地把國旗插在新家的屋頂上。”徐曉燕頗為自豪地說,如今的年畫村,地方文化魅力得以彰顯,傳統文化得以繼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發揚,實現了人均增收、產村致富。年畫村藍圖繪就,美好未來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