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科技強國”成為21世紀的時代主題,我國便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一路奮力飛奔。瞧,2017年我國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不僅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熱血沸騰,也讓世界對我們刮目相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2017年我國的那些創新大事記吧!
2017年1月18日,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進行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圓滿完成了量子糾纏分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三大任務,現在已經開始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這將成為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安全通信方式。
意義:“墨子號”圓滿實現目標,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已達到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劍橋大學量子物理學教授阿德里安·肯特說:“我對中國發射量子衛星這事感到很興奮。”他認為,這是用量子技術構建全球性安全通信網絡邁出的“第一步”。未來量子通信不僅會應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會用于水、電、煤氣等能源供給和民生網絡基礎設施的通信保障,還可應用于國防、金融、商業等領域,令產業界和科技界產生巨大變革。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隨后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對接;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6月19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
意義:“天舟一號”順利完成多項應用,對于后續空間站任務的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舟一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研制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這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順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
暗物質一直是人類追尋多年的宇宙魅影,而在2017年11月27日,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后,發現疑似暗物質的蹤跡,這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
意義:如果“悟空”的最新發現被證實與暗物質相關,這將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揭開暗物質之謎,被認為是繼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后,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2017年5月5日,中國完全自主生產的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
意義: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意味著我國具有了大型客機研發的核心能力,標志著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 “大飛機夢”得以實現。藍天上終于有了一架屬于中國標志的擁有世界先進技術的大飛機。
可燃冰就是我們所說的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類冰狀的結晶物質,主要分布在深海或陸域永久凍土中。其燃燒后會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出10倍之多,由于它的儲量巨大,被世界公認為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接替能源。
2017年5月26日,我國可燃冰試采井連續產氣16天,平均日產超過1萬立方米,取得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持續產氣時間最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意義:可燃冰試采成功將會大大提升我國使用能源的保障,也能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油氣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通車后,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港珠澳大橋總長55千米,被譽為世界橋梁建筑史上的“王冠”。作為世界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在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以及工程規模最龐大等工程建設史上里程碑式的意義。
意義:港珠澳大橋的成功建造,意味著我國與外方合作時有資格爭取工程主動權,將我國的相關產業鏈帶出國門,也拉動了我國交通行業的升級換代和技術進步。
2017年11月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衛星入軌后,開展了相關測試及入網驗證,并適時對外開展了服務。建成后的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能提升1~2倍,將與美國GPS相媲美。
意義: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啟全球組網新時代,全面打開北斗應用推廣的新局面。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 “復興號”,并于6月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意義:“復興號”標志著我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標準化和系列化,極大增強了我國高鐵的國際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
2017年11月3日,我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亞洲最大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下水。
“天鯤號”有亞洲最強大的挖掘系統、最大功率的輸送系統和當前國際最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其泥泵輸送功率達到17000千瓦,是世界最高功率配置,且其遠程輸送能力達到15000米,成為世界之最。“天鯤號”可實現自動挖泥、監控及無人操控,適用于沿海及深遠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圍海造地,被稱為“造島神器”。
意義:“天鯤號”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重型自航絞吸船的空白,帶動了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信息控制技術等配套應用能力的增強,推動了我國疏浚產業及船舶制造業的發展壯大,提升了我國疏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7年9月29日,世界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對接,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的建成,將連接北京、濟南、合肥、上海全長2000多千米的保密通信線路,可滿足上萬用戶的密鑰業務需求,也已實現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南山地面站和奧地利科學院六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議等。
意義:“京滬干線”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完美對接,預示著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形成。這將使量子通信在金融、電子信息等領域大規模應用,最終構建通信更為安全的量子互聯網。
(妙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