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云 張 蓓 張華磊
(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霍州礦區辛置煤礦2#煤2-102工作面標高276~309m,平均埋深497m。工作面地表為農田耕地和溝壑,黃土覆蓋平均厚度120m,基巖平均厚度335m。工作面煤層平均厚度3.81m,傾角3~8°,工作面采用傾斜長壁法進行開采。
當工作面回采長度超過頂板極限距時,頂板巖體初次垮落。由于頂板懸空,故不存在對頂板巖梁懸空段的反力,建立如圖1所示的力學模型圖。

圖1 大采高采場頂板初次破斷力學模型
在頂板未破斷之前,采場頂板可看成是彈性基礎梁上的彎曲,其地基反力為,p=ky根據梁的對稱性,取梁的一半長l進行力學分析,微分方程為:

式中:
q-分布載荷集度,即第一層硬巖(關鍵層)所控制的巖層對它的作用;
EI-基本頂的抗彎剛度;
k-Winkler地基彈性系數。
帶入有關邊界條件和連續條件可得:


式中:
設頂板巖梁內的剪力為Q,彎矩為M,則有:

在x=-l處,即梁的中部,其彎矩為Ma,則:

當y"'=0時,彎矩最大,其位置為xβ(煤壁前方),解得:

此處彎矩Mβ為:

考慮煤層對頂板的墊層作用后,頂板初次破斷極限步距可通過如下方法求得。
首先判別α,β大小,求得最大彎矩Mmax;再通過最大彎矩來判別巖梁是否破壞。


將α的表達式代入上式可得:

由上式解得l,則頂板的初次破斷距為:

若α<β,則有:

將β的表達式代入上式得:

為了研究不同采高下老頂的破斷方式及破斷位置,應進一步確定頂板內最大拉應力及所在位置,從而需確定Mα、Mβ和xβ。對于Mα、Mβ大小的比較,可通過比較α與β的大小,若α大,則最大彎矩位于采空區中央截面,老頂在中央截面下部拉裂;否則,最大彎矩在煤層上方一段的老頂內(坐標為xβ),老頂發生超前斷裂。
為了說明采高對頂板最大彎矩及其位置的影響,現取2-106工作面圍巖參數進行分析,彈性模量E1=20.59MPa,厚度取為4m,煤層彈性模量為E0=2.6MPa,L=30m。
根據前面采高變化對老頂影響的分析,可判斷出2-106工作面覆巖中各巖層承載能力相當,沒有明顯的關鍵層。
由計算結果比較分析,Winkler無限梁用在采場初次來壓礦壓模型上,有如下結論,如表1所示。

表1 初始破斷距隨采高演化
由此可知:覆巖各巖層承載能力相當的情況下,隨著采高的增加,頂板初次來壓步距有減小的趨勢,但減小幅度較小,可見采高的改變對頂板初次來壓步距基本沒有影響,工作面來壓步距主要取決于巖層的賦存狀況。
為了模擬分析不同采高對采場上覆巖層變形破壞及運動規律的影響,采用UDEC2D計算程序,建立如圖2所示的數值計算力學模型。模型幾何尺寸為 ,模型底部邊界約束垂直方向運動,左右兩邊邊界約束水平方向運動,將上覆巖層以荷載形式均勻作用于模型的上部邊界,計算采用莫爾—庫侖屈服準則。

圖2 計算模型
建立不同采高采場數值計算模型來分析上覆巖層結構及運動規律,探求大采高采場的覆巖運動特點。工作面從左向右推進,依次推進5m,總共開挖13步,推進65m。比較分析采高分別為2m、3m、4m、5m、6m、7m時,采場上覆巖層的運動規律。在工作面上方,布置3條水平測線監測距離采空區垂直距離為 =4m,8m,14m位置處豎直位移分布情況,進而分析冒落帶、裂隙帶和彎曲下沉帶的分布。
(1)覆巖運移規律
隨著工作面的推進,當距離超過頂板巖層的極限破斷距時,采場頂板開始破斷下沉,以工作面推進50m時為例進行分析,采場覆巖的運移狀圖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采高采場覆巖位移云圖
由圖3知,工作面推進50m時,老頂初次來壓已過,此時采高不同上覆巖層結構及運動表現出差別:采高為2m時,冒落帶高度為4m;采高3m時,冒落帶高度為6m;老頂破斷后與下方已冒落直接頂接觸,冒落帶不再向上發育,其上方有離層發育。采高大于4m后,老頂破斷后不能形成結構,其上軟巖層隨之向下運動,進入垮落帶,冒落帶高度增加。采高4m時,冒落帶高度為9m;采高5m時,冒落帶高度為13m;采高6m時,冒落帶高度為13m;采高7m時,冒落帶高度為16m。
(2)不同采高下覆巖運動與結構對比分析
冒落帶高度隨采高變化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冒落帶高度隨采高變化示意圖
由圖4可知,采高增大后,冒落帶的高度也隨之增加,導致劃入直接頂范圍的巖層厚度增大,且冒落帶高度與采高呈現非線性關系,在拐點處的突變與上覆巖層的關鍵層控制作用有關。
由圖5可知,從整體上而言,裂隙帶的高度、離層最大值隨著采高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于采場采高增加之后,上覆巖層回轉的空間增加,運動的自由度增加,當巖層回轉角度增大時,作用于下方煤體的載荷也隨之增加,導致工作面礦壓顯現劇烈。
本文以霍州辛置煤礦大采高工作面為工程背景,討論了采高對采場覆巖運移特征的影響,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覆巖各巖層承載能力相當的情況下,采高改變對頂板來壓步距基本沒有影響,工作面來壓步距主要取決于巖層的賦存狀況;
(2)隨著采高的增加,冒落高度增加,但并不呈線性關系,其拐點與關鍵層有關;裂隙帶高度、離層值也隨著采高的增加而增加,覆巖運動范圍和劇烈程度加大。

圖5 最大離層值隨采高變化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