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軍
(同煤集團 同家梁礦,山西 大同 037003)
工作面在賦存有堅硬頂板的條件下,工作面礦壓顯現更為強烈,嚴重會引起沖擊地壓。工作面開采過程中,堅硬頂板破斷會引起工作面沖擊顯現。同時,堅硬頂板也會引起臨近采空區側向大面積懸頂,增加了沿空巷道的礦壓顯現強度[1-4]。本文以同家梁礦為例,采用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方法,研究采空區側向懸頂下的圍巖應力分布特征,為回采巷道的穩定和工作面的安全開采提供理論指導。
同家梁礦開采石炭二疊系3~5#煤層,目前開采北一盤區煤炭資源,正在開采北一盤區的8103工作面,北一盤區已經有6個工作面回采完畢。各工作面頂板存在多層厚度大于10m的堅硬巖層,相鄰工作面間留有45m或38m的區段煤柱。由于煤層采放高度大,頂板堅硬,導致采空區頂板未充分垮落,形成懸臂梁結構。臨空巷道及區段煤柱處于較高的應力狀態,臨空巷道礦壓顯現強烈。巷道底鼓嚴重,底鼓量0.4~1.5m,;巷道頂板下沉明顯,局部區域頂板鋼帶變形,錨桿被拉斷。
(1)側向懸臂長度的確定
基本頂初次破斷采空側頂板懸臂長度為:


式中:
d0-頂板側向懸臂距離,m;
a-工作面初次來壓步距,m;
b-工作面長度,m。
根據板的屈服線分析法,認為板的斷裂跨度d0與工作面長度b和基本頂的來壓步距a相關,以同家梁礦8103工作面為例,結合現場觀測數據,可知初次來壓步距為84.8m,周期來壓平均步距為30m,工作面長度為200m,分別代入公式(1)和(2)可得:8103工作面基本頂初次來壓后,頂板側向懸臂長度為57.6m,周期來壓后,頂板側向懸臂長度為30.4m。
(2)側向懸臂厚度的確定
懸臂的厚度h即為基本頂巖層的厚度。同家梁礦8103工作面煤層上方頂板為13.4m的粗粒砂巖,巖性堅硬,確定8103工作面的基本頂厚度為13.4m。
生1:中國館的下半部分是四個完全相同的長方體,上半部分是一個由6個面組成的圖形,其中相對的兩個底面是正方形,上面的正方形大,下面的正方形小,其余4個側面都是相同的梯形.
(3)側向懸臂壓力計算
設煤體極限平衡區寬度為x0,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
λ-側壓系數;
m-煤壁高度,m;
φ0-煤層與頂底板巖層交界面的內摩擦角,°;
C0-煤層與頂底板巖層交界面粘聚力,MPa;
k-應力集中系數;
γ-巖層容重,kg/m3;
H-煤層埋深,m;
px-煤幫的支護強度,MPa。
由大量現場觀測經驗可知x0一般為2~10m,根據同家梁礦8103工作面的實際參數:側壓系數1.4,煤壁高度3.9m,煤層與頂底板巖層交界面的內摩擦角40°,煤層與頂底板巖層交界面粘聚力0.6MPa,應力集中系數2,巖層容重2500kg/m3,煤層埋深450m,煤幫的支護強度0MPa。代入公式(3)計算可得x0=4.6m。
由于區段煤柱長度為38m,側向懸臂距離為30.4m,極限平衡區寬度僅為4.6m范圍較小,可以看做均布載荷,建立如圖1所示的力學模型。
由力矩平衡原理可知:

式中:
q-巖層所受的力,Pa;
l-巖層懸臂長度,m;
S-頂板受力面積,m2;
h-頂板巖層的厚度,m;
γ-巖層容重,kg/m3。

圖1 力學模型示意圖
根據同家梁礦8103工作面實際情況,結合上述懸臂長度和厚度計算可知,頂板周期破斷后側向懸臂長度l為30.4m,厚度h為13.4m,基本頂巖層平均容重γ為25.3kN/m3,煤柱高度18.6m,極限平衡區長度與懸臂沿工作面推進方向長度相同為30m,頂板受力面積S為456m2,代入公式(4)計算即可得到頂板側向懸臂對煤柱施加的額外應力為5.01MPa。根據同家梁礦以往地應力測量數據可知,在未受到開采擾動時,原始垂直應力約為14MPa,采空側向懸臂使煤柱受力增加5.01MPa,應力水平提高了34.7%,這是造成臨空巷道礦壓顯現劇烈、巷道變形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2和圖3給出了8103工作面開采后側向支承壓力分布情況。由圖可知,8103工作面側向支承壓力的影響范圍超過了5102巷,達到80m;工作面側向支承壓力峰值為39MPa,位于煤柱內10m處;煤柱和臨空巷道處于較高的應力狀態,沒有明顯的應力降低區,煤柱應力整體達到30MPa;煤柱內2~10m范圍為應力高值區,應力達到30~39MPa;臨空巷道的回采側應力峰值為26MPa,巷道的煤柱側應力峰值為32.5MPa。

圖2 8103工作面側向垂直應力分布

圖3 8103工作面側向支承壓力分布曲線
(1)老頂巖層斷裂后不能完全垮落,可在區段煤柱采空側形成約30m長的側向懸臂,對區段煤柱額外施加5.01MPa的應力,在原始應力狀態下增加了34.7%,造成臨空巷道和煤柱處于較高應力狀態。
(2)根據8103工作面側向支承壓力分布情況,確定石炭系綜放工作面側向支承壓力的影響范圍達到80m,臨空巷道處于側向支承壓力升高區內。
(3)工作面的開采擾動,誘發鄰近的采空區覆巖再次運動和破壞,在工作面和臨近采空區覆巖運動的共同作用下,臨空巷道和煤柱處于較高的應力狀態,圍巖應力更容易超過其圍巖支護體系的承載極限,從而增加強礦壓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