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璇
摘要:作業(yè)是我們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一種途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有些教師對平時英語作業(yè)的設計缺乏針對性,作業(yè)沒有層次性,呆板沉重的英語作業(yè)只會使得學生更加厭煩學習英語,不愿參與英語教學活動,這便導致了教師難以取得好的英語教學效果。科學合理的英語作業(yè)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業(yè)對知識落實、能力培養(yǎng)和品格養(yǎng)成的有效功能,使學生能有效的利用作業(yè)時間,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關鍵詞:設計;開放性作業(yè);生活化英語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以人為本,遵循“為學而用,在用中學,學了就用”的原則 。現在中學生英語作業(yè)生活化是最好的體現。生活化、開放性的英語作業(yè)使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fā)學生聽、說、讀、寫英語的強烈愿望,無形中淡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強化主體意識、生活意識,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之中步入英語學習的殿堂。
一、憑借生活,設計習得性作業(yè)
新英語課程標準強調“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只有在自主學習中才能得到發(fā)展。”自主性作業(yè)能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動地消化、吸收和運用,收效比教師布置的機械性作業(yè)顯著得多,更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人翁的地位。
學語言須持之以恒、耳濡目染、習以為常。所以憑借生活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更能激發(fā)學生在動態(tài)真實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運用英語。
二、聯系生活,設計調查性作業(yè)
英語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創(chuàng)設情景,將教學目標轉化為生活的內在需要,讓學生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英語,有效地感知、理解、掌握英語。
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廣泛地走向生活,應用于生活,與生活密不可分。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這一點,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調查身邊英語的學習活動。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大開眼界,原來英語并不陌生,它早已為我們所認同、熟悉。學生的調查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下了許多“老朋友”:P是停車標志,M是麥當勞,KFC是肯德基,衣服上的sport是“運動”,電視頻道CCTV是“中國中央電視臺”,Made in China意思是“在中國制造”……我讓學生把這些英語字母或單詞抄下來,互相展示自己的搜集情況,順便檢查他們的抄寫、朗讀、理解水平。通過這個活動,學生真正把所學的知識帶到生活中去,感受到喜悅的成就感,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調查性作業(yè)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樂于去做,也愿意去做,他們可以在實踐中學到自己所需的英語知識,他們收集的 內容可以使他們更加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從而也可以我們的英語教學更加地成功。
三、模擬生活,設計體驗性作業(yè)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和交往。英語學習要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語言學家克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chuàng)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學到的語言材料。”教師可模擬生活情景,幫助學生拓寬英語使用的環(huán)境,讓學生體驗用英語交際的氛圍。
活動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游戲是對生活的一種模仿。在教學What are you doing?這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回家借助道具模仿各種日常生活動作,學cooking dinner做煮飯狀,學answering the phone 做打電話狀,學doing the dishes做洗碗碟狀,學drawing pictures做畫畫狀,學reading a book做讀書狀,這樣邊做動作邊問答:“What are you doing?”“I am…”。這樣的作業(yè)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真正體驗這些短語的意思,拉近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英語學習在生活中活起來,同時學生也可以從中體驗到英語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四、實踐生活,設計操作性作業(yè)
語言離不開實踐,一旦離開了實踐,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源于真實生活的話題都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在滲透教學Mothers day /Teachers day /Childrens day /Christmas ……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設計饒有趣味的操作性作業(yè)。
五、回歸生活,設計創(chuàng)造性作業(yè)
教育理論認為未來的學習不再是以認知內容的獲得為主,而是注重認知以外的情感知識的獲取與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英語作業(yè)設計必須體現這一方向,著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把學生當作各盡其能、各盡其思的研究者,發(fā)揮其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造性。
例如學習In a nature park 一課時,為了學以致用,讓知識回歸生活中去,教師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 nature park,學生們在找尋的過程中引發(fā)對環(huán)保問題的重視,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如下作業(yè):查閱資料了解家鄉(xiāng)河的歷史,組織宣傳小組向群眾宣揚環(huán)保知識,自發(fā)打掃公園衛(wèi)生……他們用實際行動呼吁城市nature park的回歸,進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結語:中國學生在非英語社會下學英語,他們覺得這是一門難學、抽象的語言,英語教師不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覺得它枯燥無味,慢慢地便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我們英語教師應該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設計開放性的作業(yè),讓學生走進英語世界中,親身體驗用英語交際的環(huán)境,這樣學生便會更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yè)時,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設計不拘一格的開放性作業(yè),以作業(yè)為橋梁,實現生活化的再擴展,用生活理念構建英語教學大課堂。這樣,學生的英語學習將在課堂中動起來,在生活中活起來。
總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在課堂教學這個舞臺上,通過參加唱、跳、玩、演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活動學習英語。開放性作業(yè),可以讓學生體驗生活化的英語,最終,讓他們能在絢麗多彩的生活中使用英語,使每一個學生真正愛上英語。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2]新《英語課程標準》2012年
(作者單位: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qū)禾云鎮(zhèn)新洲學校5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