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東
“看了《終于扶起來》這個小品之后,我深感慚愧,我過去就很像小品中的懶漢,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因此多年擺脫不了貧困。小品中的扶貧干部說得真好,‘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貧困戶只要自強些、勤快些,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就一定能早日實現脫貧致富。今后,我要提振精神,主動脫貧,相信最終也能扶起來。”8月7日,在江西省金溪縣瑯琚鎮楓山村“送戲下鄉”演出現場,該村貧困群眾王穎賢對筆者說。他希望有關部門能經常開展此類文化扶貧、精神扶貧活動。
據了解,針對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好逸惡勞、盲目攀比、“貧困光榮”等不良現象,金溪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縣文聯牽頭組織全縣各類文藝人才,結合身邊主動脫貧的典型,創作編排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戲劇、小品、表演唱等文藝節目。隨后以文藝演出車“送戲下鄉”的方式,深入全縣各鄉(鎮)、村(社區)巡回演出,引導貧困群眾拋棄“等靠要”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同時,該縣還引導一些偏遠貧困村組,將村內祠堂改建成扶貧勵志書屋,或為村農家書屋添置主動脫貧、勵志自強、農業科技、特色種養等方面的圖書,采取“農民夜校”集體學習和貧困群眾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脫貧斗志、增強脫貧能力。秀谷鎮馬街村符竹組以“德潤民心,法安天下”為初衷,整合村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資源,將村內戴氏祠堂改造為“德法書屋”,添置了大批有關中國傳統道德、國家法律法規、國家扶貧政策解讀、農村實用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懸掛了大量有關中國傳統道德、勤廉文化、村史文化和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字畫,大力弘揚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自立精神。據馬街村黨支部書記劉學文介紹,該村村民劉國高多年前因貧困離異后,情緒曾一度低落。后來在馬街村干部和駐村扶貧干部的引導和幫助下,劉國高常到村“德法書屋”學習。很快,他被一些主動脫貧、自強不息的故事所激勵,迅速振作起來,自學了一系列致富實用技術和專業合作社管理技術后,在村“富竹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擔任管理員之職,月收入3000元。再加上母親被安排到村“德法書屋”打掃衛生,月收入也有300元。去年,他順利實現了脫貧。前不久,馬街村干部和駐村扶貧干部還利用國家政策幫他改造了危房。安居樂業之后,劉國高對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如今在金溪縣,類似以文化人扶起貧困群眾“精氣神”的實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