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直
重溫《黃帝內經》:“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我們得知上古之人,皆善攝生。中華養生,虛無行氣,悠悠遠久,源遠流長。
有關靜以養生的說法,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靈樞·上膈論篇》說:“恬憺無為,乃能行氣。”這些都是我們所十分熟悉的。這些論述說明《黃帝內經》對“清凈”、“無為”的保健養生作用已有充分的認識。重溫《黃帝內經》,發現有關“靜以養生”的論述還很充分,比如《痹論篇》:“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人之陰氣主內,在內之氣宜靜藏,躁動則易消亡);《湯液醪醴論篇》:“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欲望無涯,憂慮、患得患失不盡,陰氣精神躁動消亡,內里的營血容易泣澀,衛外的衛氣也被削除,所以神氣償失而疾病難以痊愈);《天元紀大論篇》:“應地之氣, 靜而守位”(與地氣相應的人的內在精氣神,理應安靜以相守);“清凈則志意治,雖有邪毒,弗之能害”(人的精神清凈則意志安定,雖然有邪氣來襲,也不能造成大的傷害);《六微旨大論篇》:“不生不化, 靜以期也”(有序的生生化化機制,精神清靜則是可以期待的);《至真要大論篇》:“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清靜能藏神生機有序,躁動則消亡苛疾叢生);《素問遺篇·刺法論篇》還有“寅時面向南,凈(靜)神不亂思,觀閉息不呼七遍”(寅時面南而坐,精神內守不去胡思亂想,目光止于鼻端,閉息七遍);“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治療保健方法有固守精神保養真氣的旨要,也包涵有修養成真的道行,不完全是為了治療疾病。所以,重要的在于調和精氣神的鍛煉)等等。中華文化,不僅醫道注重靜神,在儒釋各個哲學理論體系中,養生保健均是以靜為宗。靜以養生突現了傳統文化智慧養生濃墨重彩的筆跡。

《黃帝內經》養生強調靜息養神,積精全神,無為行氣。而行氣養生的具體方法,早在《黃帝內經》成書之前即已形成,只不過是“師氏藏之”而未見諸于現行版本的經文。但在《素問遺篇》中還是記載著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上所述《刺法論篇》中就載有因時序不令,變生大疫,甲子孤立,次作土癘等的刺法及休養方法:“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其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假令丙寅, 剛柔失守……天運失序,后三年變疫,當先補心俞……其刺如畢……”“令靜七日,心欲實,令少思”等等。
《黃帝內經》養生主旨在醫家實踐中也時以應用。如唐代太仆令王冰在他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說:“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實踐體會深刻;被譽為真人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他著述的《千金方》中就載有“勿外緣”的“真人初學道之法——黃帝內視迎氣法”。所謂“勿外緣”,是“既屏外緣,須守五神,從四正,言最不得浮思妄念”。黃帝內視法則是“存想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五色了了分明”;配合“每旦初起,面向午(南),展兩手于膝上,心眼觀氣,上入頂,下達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氣”。習練此法,要求“常以鼻引氣,口吐氣,小微吐之,不得開口”。概括“黃帝內視迎氣法”的具體練法就是:每天早晨初起時,面向南方,內守五神,松正四體,剪滅妄念,平展雙手,放于膝上,屏息念想,閉口,以鼻吸氣,用心內視,存想觀氣,上達頭巔,下達涌泉。如此,《黃帝內經》把調心養性,調息養氣,調身練形結合起來,即能使人體臟腑氣血經脈得到滋養,從而獲得長壽。孫真人所述的“黃帝內視迎氣法”,實質即是遵照《黃帝內經》“無為行氣”養生主旨而實行的吐吶行氣之法。
綜觀古代養生文獻,除上述醫學文獻記載外,我們以為,戰國時期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中表述的有關行氣攝生的文字記載,更能體現《黃帝內經》養生主旨。《玉佩銘》關于“行氣”的45字內容,我們把她概括為“行氣,深蓄伸下定”和“無為,固萌長退天”二個運功步驟,正是當時修真者“后天補先天”及“后天返先天”的行功規范。
《行氣玉佩銘》所謂的“行氣”,當然是運練體內真氣。《黃帝內經》有“真氣者,經氣也”;“真氣,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全身”的說法。真氣來源于先天,而充養于后天。《玉佩銘》“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一節,表述培養運行真氣的鍛煉從中丹田入手,意息結合,通過呼吸運動,汲取天陽氧氣,激發中焦臟腑功能。脾胃功能旺盛,從飲食中攝取的地陰養分,由“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黃帝內經》),以成后天之精,化生后天之氣。隨著呼吸運動的細勻深長,真氣的進一步飽滿并逐步下沉,趨向小腹下丹田,則充養先天真氣。傳統醫學理論認為:真氣“根柢于先天,而養長于后天”(何夢瑤《醫碥》)。故而《玉佩銘》一步功法“行氣,深蓄伸下定”的修煉,實際上是古代修真者“后天補先天”的功夫階段。
下丹田氣海,《難經》稱其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是真氣生發和存蓄之所,對真元精氣有很好的蜇藏,定攝作用。行功繼續意守小腹丹田,神定于此而不外馳,則精不搖而固藏;精固則化氣,先天元精化為真元之氣,氣海日充,下丹田小腹萌生熱氣團日益充實增大,丹田內壓增長。隨著內練時日的增多,功夫的增長,氣團壯大到一定程度自然繼續沿任脈下行,通過會陰下鵲橋,向后退行督脈,撞開三關,上達于腦室泥丸。故《玉佩銘》說“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
神凝氣海,精益化氣,充養上田,氣益化神,元神的力量得以不斷加強,主宰一身之生命力也就日益旺盛,協調全身的自然療能即可不斷壯大,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抗衰延年的自我修復,自我建設的本能得到充分發揮。人能遵循“后天返先天”這一練功規律,則虛無生氣,生生不息,自然可以長生久視,“盡享天年”,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反之則疾病在所難免,健康不保,甚至中壽而亡。故曰“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由此可見,《行氣玉佩銘》的行功方法體現《黃帝內經》智慧養生主旨,也許就是“師氏藏之”的實際修練方法。當今李少波教授創編的真氣運行法是《玉佩銘》古法行氣術基礎上的總結提高,功法簡便易行,功理通俗圓融,功效確鑿可靠,是強身治病抗衰延年的難得的優秀保健養生方法,值得廣大養生愛好者實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