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午飯結束后,吳領隊通知隊員們先去圖書館,參觀陳列在那里的“滄桑金陵六億年”展覽。
圖書館不大,就在餐廳和“生物演化長廊”的出口之間,隊員們熟門熟路,不等兩位領隊帶路,快速奔向圖書館。一進門,一個和迪迪長得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微笑”著跟大家打招呼。
“你是迪迪嗎?”“胖兔牙”率先發(fā)問。
“是的。”迪迪話音剛落,孩子們就大聲歡呼起來。
“你還做圖書管理員啊?”蘇悅接著問。
迪迪沒答話,而是在“臉”上現出微信聊天里常有的幾個“嗯嗯”的表情,孩子們看了就更樂了。
“猜猜我做管理員的絕招是什么?”迪迪問。
“所有的書你都知道在哪兒。”蘇悅常去圖書館看書,幾乎是不
假思索地搶答了。
見迪迪不答話,“胖兔牙”湊到蘇悅旁邊分析道:“普通的電腦上也能查到書的位置,應該不是這個。”
迪迪見孩子們都答不上來,移步到一個書架前,突然伸長兩只機械手臂,右手從最高的一層書架上拿出一本書,輕輕拋到接近房頂的位置,又用左手接住,將書迅速插回原來的位置。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迪迪一氣呵成地完成這些動作后,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
“迪迪,你還有什么絕招,再給我們展示展示!”王宇軒興奮地問。
“保密!先干正事。”迪迪“臉”上露出看起來有些調皮的微笑,招呼大家看展覽。
“滄桑金陵六億年”的展覽本身并無特別之處,也就是自新元古代到新生代第四紀,每個時代一個展板,圖文并茂地介紹相關時代南京的地層和所含化石等。
第一張展板是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紀的,距離現在大約6億年。圖上配的是南京最古老的地層形成史,剖面就在幕府山。因為本來要去幕府山挖化石的,沒去成,所以蘇悅就留心多看了會兒。里面有一張從長江大橋拍的長江和幕府山的照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著以后有機會從長江大橋經過,就從大橋上遠眺一下幕府山。
剛看完第一個展板,“胖兔牙”就跑來跟他說了聲“再見”,也沒解釋原因就匆匆跑了。蘇悅有些好奇“胖兔牙”到底干什么去了,心不由浮了起來。接下來從寒武紀到泥盆紀的展板,蘇悅都只是心不在焉地看了看,直到來到石炭紀展板前。
蘇悅記得在書上看過石炭紀是“巨蟲時代”,他很想知道,在南京有沒有發(fā)現過那些巨蟲的化石。正在蘇悅仔細地參觀時,媽媽突然猶如天兵一般出現在他眼前。媽媽看上去火急火燎的,拉著他就往外走。
媽媽把蘇悅帶到車上,邊開車邊解釋。原來,她看雨下得不小,估計下午的幕府山挖化石活動要取消了,所以就給蘇悅調了下午上奧數課。
“早點把課上了,咱們接下來還有出游的計劃呢!”蘇悅本來正想抱怨沒法參加室內挖化石的活動,聽媽媽那么一說,便不再吱聲了。
盡管一路猛趕,蘇悅到補習教室的時候還是遲了一會兒,課前測試正好結束。他慌忙在最后一排找了個座位坐下來,掃了一眼屏幕上公布的課前測“全對學霸榜”,第一名的獲得者叫“范佳和”。
老師開始正式講課了,蘇悅卻在走神,尋思不知室內挖化石是怎么挖的。忽然聽到老師叫“范佳和”,他定神一看,前排站起一個男孩,背影似曾相識。
范佳和開口朗聲回答問題,蘇悅聽到聲音后大吃一驚,此人竟是“胖兔牙”!
石炭紀(距今3.59億—2.99億年)因地層含煤豐富而得名。該時期蕨類植物空前繁盛,陸地上出現大規(guī)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節(jié)肢動物的大發(fā)展提供了好的環(huán)境。
有研究指出,石炭紀時期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濃度高達35%,比現在的21%高很多。許多節(jié)肢動物并非通過血液間接吸氧,而是通過遍布其肌體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高氧氣含量促使節(jié)肢動物向大體形演化,石炭紀也因為生活過許多巨蟲被稱為“巨蟲時代”。
根據化石記錄,石炭紀晚期生活過的巨型古蜻蜓,可能是最大的空中飛行節(jié)肢動物。巨型古蜻蜓的外形和現生蜻蜓差不多,但塊頭要大很多,大約和喜鵲或烏鴉差不多,翼展可達70厘米。除了巨型蜻蜓外,石炭紀的巨蟲還有蜘蛛、千足蟲(又稱馬陸)等。